水利百科

作物需水量

编辑
所属类别:灌溉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作物需水量
外文名称:

作物全生育期或某一时段内正常生长所需要的水量,包括消耗于作物蒸腾、株间蒸发和构成作物组织的水量。由于构成作物组织的水量一般不到1%,在实用上可忽略不计,而以作物蒸腾与株间蒸发量之和,即蒸发蒸腾量(或称蒸散发量)作为作物需水量。作物需水量有时段概念,例如,作物全生育期需水量,某生育阶段需水量,月、旬需水量以及日、小时需水量等。

作物需水量是决定作物灌溉制度、灌溉用水量和灌溉引水流量的基本参数,是制定流域或地区水利规划、进行灌溉工程规划、设计和用水管理的重要依据。

作物需水量受气象、土壤、作物条件的影响,其中以气象条件和土壤含水率的影响最显著。气温愈高、日照时间愈长、太阳辐射愈强、空气湿度愈低、风速愈大,需水量愈大。土壤含水率在一定数值(一般为土壤毛管断裂含水率)以下时,土壤含水率愈高,需水量愈大。作物生长繁茂、健壮、叶面积指数高,需水量大。根据各地实测成果,中国水稻的日平均需水量,夏季为5~8 mm,春季和秋季为3~5 mm;各类旱作物日平均需水量,夏季为4~7 mm,春季和秋季为2~4 mm,冬季为0.5~2.0 mm。在灌溉条件下,同类作物的需水量,北方高于南方。

作物需水量数据可取自实测成果,其实测方法见作物需水量测定;无实测资料或实测资料不足时,可以用计算方法确定。

世界各国对作物需水量计算的研究已有近百年的历史,提出过几十种计算方法。近30年来,一般认为应该分2个步骤计算,首先计算出参照作物蒸发蒸腾量,再据此计算作物需水量。

参照作物蒸发蒸腾量计算

一般规定以土壤水分充足、地面完全覆盖、生长正常、高矮整齐的开阔(地块的长、宽度均大于200 m)矮草地(草高8~15 cm)上的蒸发蒸腾量为参照作物蒸发蒸腾量,或称参照蒸发蒸腾量。国内外认为应采用1998年联合国粮农组织推荐的“修改的彭曼—蒙泰思”(Penman-Monteith)方法进行计算。

其计算公式为:

式中,ET0为参照作物蒸发蒸腾量,mm/d;Rn为作物冠层净辐射,MJ/(m2·d);G为土壤热通量,MJ/(m2·d);T为地表以上2m高度处平均气温,℃;u2为2m高度处风速,m/s;es为气温为T时的饱和水汽压,kPa;ea为实际水汽压,kPa;es-ea为饱和水汽压差,kPa;Δ为饱和水汽压曲线上在气温为T(℃)时的斜率,kPa/℃;r为湿度计常数,kPa/℃。

ET0可以逐日计算,也可以按5 d或逐旬计算。公式中Rn与G的测定较复杂,测定成果较少,其余各项的测定较简易。无Rn与G的实测资料时,可用经验公式计算。

作物需水量计算

(1)水分供应充分条件下的计算法。土壤含水率在适宜上下限之间,此时采用作物系数法计算需水量:

式中,ET为某阶段内作物需水量;ET0为与计算ET相同时间内的参照需水量;kc为作物系数,即某阶段内作物需水量与参照作物需水量的比值,kc随作物和阶段而变,由试验确定。

(2)水分供应非充分条件下的计算法。全生育期内有时土壤含水率低于适宜下限,这种条件下采用以下2类方法计算。

1)土壤湿度系数修正法:

式中,ET、kc、ET0意义同前;kw为土壤湿度修正系数,即供水不充分条件下需水量与供水充分条件下需水量之比值,可采用M.E.詹森(Jensen)经验公式确定:

式中,Aw为实际有效土壤含水率占适宜有效土壤含水率下限的百分数(参见有效土壤水)。

2)产量系数修正法:

式中,ET、kc、ET0意义同前;ky为产量修正系数,可用以下两式确定:

式中,Y、Ym分别为供水不充分条件下和供水充分条件下的作物产量,取相同单位;c1和c、m和n及c2为由受旱试验确定的系数、指数及常数。

中国从20世纪初开始对少数作物的需水量进行测定和研究。50年代中期以后,在全国各地针对当地主要作物,进行了大量的需水量观测试验,积累了丰富的实测资料和一些理论分析成果。今后的发展趋势是采用现代化手段更精确地测定需水量,深入研究蒸发蒸腾的机理和计算方法,从增产、省水角度出发,分析研究调节、控制需水量的标准和方法。

在国际上,作物需水量一词有另一种理解,即把作物蒸发蒸腾量以及农田内部其他耗用水量(包括田间渗漏量、冲洗用水量、泡田用水量、调温用水量等)之和称为作物需水量。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