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作物耐渍能力

编辑
所属类别:农田排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作物耐渍能力
外文名称:

不致引起作物明显减产的土壤最大含水量或相应的地下水最小埋藏深度。作物耐渍能力是决定排渍标准的基本依据。作物所能承受土壤渍害的能力随作物品种的不同而不同。一般需水较多的作物、浅根作物耐渍能力较强。作物不同发育阶段的耐渍能力也不一样。发芽及生长旺盛期的耐渍能力较低,而苗期、小麦越冬期、棉花花蕾后期的耐渍能力则较强。水稻是喜温好湿作物,具有较大的细胞孔隙,在植株体内形成通气系统,将氧气输送到根部,使水稻能在有水层的条件下生长发育。但是,如果地下水水位过高,持续时间较长,土壤通气不好时,水稻根部亦会变黑、霉烂,产生有毒物质,抑制水稻生长。

土壤质地等物理性状影响着土壤中水、气的存在形式。结构性好的土壤,其水、气、肥、热状况协调得较好,既蓄水又通气;而结构性差的土壤,其释水能力差,不易形成通气道,使得作物的耐渍能力降低。为了保证作物正常生长,充气空隙占土壤容积的百分数一般不宜低于8%~15%,以此作为作物的耐渍指标。一定质地土壤的空隙中,如果土壤含水率过高,充气空隙率就小,所以土壤含水率的高低,亦可作为作物的耐渍指标。地下水埋深较浅时,直接影响土壤中的充气空隙率,特别是地下水埋深易于量测。因此,它也是一个比较实用的作物耐渍指标。常规定雨后允许地下水水位上升高度和在规定时段内地下水水位下降深度,使地下水水位雨后及时恢复到适宜的地下水埋深。例如,棉花花铃期要求雨后3 d内地下水回落至地面以下50~80 cm,此后并长期保持在地面以下1.1~1.5 m。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