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综合单位线

编辑
所属类别:应用水文学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综合单位线
外文名称:

通过建立单位线要素与地理特征值之间的关系,根据地理特征推求单位线的方法。综合单位线是在短缺暴雨洪水资料地区,根据流域自然地理特征,推求设计洪水的重要手段。时段单位线和瞬时单位线均可进行地理综合,分别称为综合经验单位线和综合瞬时单位线。

本法是在L.R.K.谢尔曼单位线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38年,F.F.斯奈德研究了美国阿巴拉契亚山区的暴雨洪水,系统综合了经验单位线各要素与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完整的分析方法。他选择的时段单位线要素有滞时(tp)、峰值(qp)和底宽(T),影响径流形成的地理特征有主河道长度(L)、流域中心到出口断面的距离(LC)和流域面积(F),其经验公式的一般类型为

20世纪50年代初期,综合经验单位线方法在中国已获应用和发展,其中淮河综合单位线为早期代表。在自然地理特征中,除上述外,还引入了流域面积坡度和流域形状系数等。后来,各地还有简化和改进。实用中,大多建立单位线三要素与流域面积(F)、干流河道比降(I)和河道长度(L)三者的关系。如对单位线洪峰流量,可建立qm=CFαIβLγ的经验关系,用多元回归法求解参数C、α、β和γ值。当F和L的相关程度较高时,也可建立单位线要素与F、I二者的关系。如果净雨强度或暴雨中心位置对单位线有影响,可建立不同雨强和不同暴雨中心位置(上、中、下游)的单位线,再进行地理综合。单位线三要素确定后,再加上单位线所包围的面积即地面径流总量为已知,则单位线的图形基本确定。如需确定较精确的图形,可再增加特征点(如涨水、落水中点处的流量值),采用类似的办法加以综合。

综合瞬时单位线,须建立其数学表达式中参数与地理特征之间的关系。例如,对J.E.纳什瞬时单位线,需建立参数m1和m2的关系,一般地可写成

式中符号意义同前。与m1相比,m2的灵敏度较低,也可采用地区平均值。此外,雨强(h)对m1影响的表达式m1=αh中的参数α、β,也可采用同样的方式与地理特征建立联系,进行综合。综合瞬时单位线在中国应用很广。中国编制的分省区《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中,对瞬时单位线的有关参数,给出了地理综合成果。

20世纪70年代末期,委内瑞拉Ⅰ.罗德里格兹—伊泽尔伯等建立的把地貌特征转变为瞬时单位线特征的方法,为短缺洪水资料地区的洪水分析计算开辟了新的途径。本法的基本思路是:地貌单位线为单位水体流达出口断面的时间分布函数,即在t时刻水滴到达出口的概率分布θ(t);对θ(t)求导,即得瞬时单位线:

式中,θ(t)为初始状态概率和时段转移概率的乘积。对其中的地理参数,采用了定量地貌学的一些指标,如R.E.霍顿地貌律中的河数率(RB)和面积率(RA);但对其中的流速因子,仍用实测资料或经验估值加以解决。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