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自然疫源性疾病

编辑
所属类别:环境水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自然疫源性疾病
外文名称:

由野生动物传染给人类的疾病。

概述

据W.哈伯特1975年的统计,全世界已知人兽共患的疾病有159种,其中啮齿类与人类共患的传染病有41种。病原体有病毒、细菌、真菌、立克次体、螺旋体、寄生虫和原虫等176个种属。在这些疾病中,有的是以兽类为主的传染病,如口蹄疫、狂犬病、马鼻疽、炭疽、绦虫病等;有的是以人类为主的传染病,如鼠疫、血吸虫病、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土拉菌病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分布于全世界,至今仍然威胁着人类健康。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体,在自然条件下即使人类不参与,也可通过媒介感染宿主(例如兽类、鸟类等)促使流行,也能长期在自然界中循环延续其种族。自然疫源地一般应具备病原体、传播媒介和宿主等3个条件,缺一不可。这种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构成的生物种群关系是在生物长期进化过程中,由食物链连接起来的。病原体在宿主体内生存、繁殖;媒介昆虫靠寄生存在,并扩散病原体,使之在野生动物界中循环。

特点

①地区性。任何自然疫源性疾病都有固有的自然条件,例如血吸虫病常发生在沼泽水网、湖区、苇滩、溪沟边;钩端螺旋体病的疫源地是平原、丘陵、峡谷、水田的积水区。②季节性。大部分自然疫源性疾病是虫媒传染,每种吸血的节肢动物的活动都受气候条件影响;即便不是虫媒传染,也往往出现季节性特点,例如洪水季节,河水泛滥使地表水面积扩大,或者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繁忙的季节性,涉水人数增加,人畜污染物排入水体,形成接触疫水的条件。③周期性。主要贮存宿主繁殖有季节性,发病率随宿主数量周期性增减而变。

传播途径

自然疫源性疾病的病原体的宿主多半是兽类、鱼类、软体动物。多数的自然疫源地是由鼠类及其体外寄生物(如蜱、螨、蚤类)来维持的。家野两栖性的黑线姬鼠由于寒冷和觅食,常把病原体带进住宅,引起疾病流行。在空间上,自然疫源地是疾病暴发点或策源地。洪水泛滥季节,带菌的动物借助水力外流到新的地点定居,建立起新的疫源地;待洪水消退后,部分带菌者又返回原地,把新老疫源地连接起来,增加了危害人类的机会。被消灭的疫源地,通过招工、移民、行军、旅游和输入疫兽,可复苏为新的疫源地。以鱼类、两栖类为宿主的病原体常通过水、食物或土壤感染人类。多宿主性的疫源地能长期稳固地存在下去。

从生物学角度来讲,自然疫源地中的病原体、媒介和宿主都是一定自然条件中的成员。当这种特定的生态平衡受到自然或社会因素的影响而失调时,就会使自然疫源地范围扩大或缩小,使其流行强度增强或减弱甚至消失。随着人口增长和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加速了对处女地和自然资源的开发。兴建水电站,穿越未开发或人口稀少地区修筑公路和铺设管线,开荒,灌溉等,都会使人类感染可能隐藏在这些生态系统中的病原体。水资源大规模开发常可增加许多自然疫源性疾病(如血吸虫病、锥虫病、肺吸虫病、片吸虫病等)流行的危险性。在制订经济发展规划时,应重视环境医学和生态学问题,认真对待野生啮齿类和蜱螨类的病源性质,采取必要的预防措施。

进行水利工程环境影响评价和流域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时,应重视自然疫源地调查,弄清楚自然疫源地的性质、传播媒介、宿主以及自然条件改变时自然疫源性疾病可能发生的变化及其后果,以便制定防治对策。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