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科学研究
编辑基本信息
以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理论为基础,以理论分析、科学实验和原型观测为手段,对中国水与自然环境、水与社会经济活动的相互关系,以及水利建设和管理中的技术问题,探求其规律,提出对策和技术解决方法所进行的多学科综合性研究。
水利科学研究(简称水利科研)涉及的学科有:水工结构、工程水力学、水文及水资源、泥沙及河流动力学、岩土力学与地基基础、环境水利、农田水利、水工新材料、水力机械、施工技术、工程管理、经济评价等。
水利科研的发展过程
水利科研的发展是与水利建设事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中国于1908年(清光绪三十四年)设立永定河道河工研究所(今河北固安县),研讨河工技术,培养治河人才。1933年和1935年在天津和江苏南京先后建立
20世纪90年代,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有了很大发展,与此同时,水资源短缺、水环境恶化,水利科研面临严重的挑战。以三峡、小浪底工程为代表的设计论证工作,提出了在极为复杂的地质、地震、水流和泥沙等条件下建造巨型、大型水利枢纽的一系列高难度课题,带动了结构、岩土、泥沙、水资源、机电、自动化等学科的发展。中国防洪减灾的艰巨任务,又为高新技术在灾害预报、洪水调度、风险管理及监测评估方面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水利科技在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及研究手段等方面,都发生了具有时代特点的巨大变化。具体表现在:①在研究内容方面,既为工程建设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又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宏观战略决策支撑。②在科研的组织方面,从单一学科研究向学科交叉、综合研究发展,实行联合攻关,加强科技成果的组装。③在研究方法方面,突破了传统的以试验研究为主的方法,采用了试验研究、计算分析和野外观测相结合的技术路线,计算机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④在成果转化方面,坚持了面向水利建设的方向, 全面提高转化率, 大大缩短转化周期。水利科研面向经济、社会,实行全方位服务。
水利科研的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施“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经济建设必须依靠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工作必须面向经济建设,努力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方针,坚持依法治水、科学治水,紧紧围绕洪涝灾害、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三大水问题,深化水利科技体制改革,加强科技创新,为实现水利现代化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主要任务是:①进行开发研究和应用研究,解决水利建设中有普遍性或关键性的技术问题。②开展超前的、创新的水利科学技术和应用基础理论的研究。③开展为宏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的有关软科学研究。
水利科技发展的基本原则
坚持为水利建设服务,坚持可持续发展,坚持科技创新,坚持自主研究开发与引进先进技术相结合,坚持长远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坚持用高新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技术改造。
水利科研机构
截至2000年底,全国水利系统共有水利科研机构70个,在职职工10 218人,其中科技人员6 723人,占在职职工总数的65.8%。科技人员中,有高、中级职称的5 217人,占科技人员总数的77.6%(表1)。水利科研机构中,直属水利部的18个,流域机构所属的1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的38个(表2~表4)。
水利科研项目
“七五”、“八五”和“九五”期间,由水利部主持、与其他部门联合主持并具体负责组织实施的国家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重大科技产业工程项目14项,专题134项(表5)。
表1 中国水利系统科研机构、在职职工、科技人员情况表(截至2000年底)
表2 中国水利部直属水利科研机构(截至2000年底)
表3 中国水利部流域机构所属水利科研机构(截至2000年底)
表4 中国省、自治区、直辖市所属水利科研机构(截至2000年底)
续表
水利科研成果获奖项目
据不完全统计,1982~1999年水利科研成果获国家自然科学奖及国家技术发明奖共6项(表6、表7);1989~2000年,水利科技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的项目为54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24项、三等奖27项(表8)。1988~1999年获水利部科技进步奖(应用类)一、二等奖项目为164项,其中一等奖35项、二等奖129项(表9)。
表5 国家科技项目简况表
续表
表6 中国水利科研获奖成果(国家自然科学奖,由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授予)
表7 中国水利科研获奖成果(国家技术发明奖,由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授予)
表8 中国水利科研获奖成果(国家科技进步奖,由国家科技奖励评审委员会授予)
续表
表9 中国水利科研获奖成果(水利部科技进步奖,由水利部授予)
续表
续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