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陆河流域规划
编辑基本信息
不能流入海洋的河流,称内陆河。中国内陆河流域面积为349.5万km2(包括外流河额尔齐斯河6.88万km2和奇普恰普河0.44万km2),占国土面积的36.4%。其中西北内陆河流域面积(不包括羌塘高原)为278.2万km2,占国土面积的29%。
自然环境
由于冈底斯山、喀喇昆仑山、昆仑山、天山、阿尔金山、祁连山、贺兰山和阴山等山脉的分布和走向,中国内陆河地区被分割为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羌塘高原、河西走廊、柴达木盆地和内蒙古草原等地貌单元。西北内陆河流域是中国最干旱的地区,分布沙漠69万km2、戈壁56.7万km2,共占西北内陆河流域总面积的45.2%。降水稀少,除天山西部、祁连山东段和大兴安岭西坡降雨稍丰外,其余地方年降水量均不足250 mm,新疆平原地区为100~200 mm,南疆普遍不足80 mm,甘肃河西走廊西部不足50 mm,阿拉善地区东部在100 mm左右。年蒸发量多为800~2 400 mm,年日照2 560~3 600 h。
社会经济
中国内陆河地区分属甘肃、青海、新疆、内蒙古、西藏和河北等6省(自治区),聚居着18个民族。1993年有人口2474.8万,其中农牧业人口和城镇人口分别占62.7%和37.3%。耕地面积546.9万hm2,有效灌溉面积374.1万hm2。1993年工农业总产值701.21亿元(1990年不变价),农业产值和工业产值分别占总产值的34.4%和65.6%。内陆河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1993年牧畜存栏5 470.8万头。石油、有色金属、钾盐、煤、铁、石棉等多种矿产资源蕴藏丰富。著名的古丝绸之路横穿内陆河地区,兰(州)新(疆)铁路干线已连接欧亚大陆。
河流湖泊
内陆河流的特点是:在出山口以上为径流形成区,径流沿程递增;出山口后经过沿途渗漏、蒸发和利用,径流沿程递减,最后在荒漠、湖泊中消失。中国有独立出山口和常流水的大小内陆河流(不含羌塘高原)约600多条,其中年径流大于1.0亿m3的有90多条。最长的内陆河是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由发源于喀喇昆仑山—昆仑山的叶尔羌河、和田河、喀什噶尔河和发源于天山的阿克苏河、渭干河和开都河—孔雀河等支流组成,总流域面积约102万km2。从叶尔羌河源头至尾闾台特马湖全长约2 437 km,肖夹克以下的干流河长1 321 km。现在与塔里木河有地表水联系的只有和田河、叶尔羌河、阿克苏河和开都河—孔雀河,这4条河的干流流域面积为25.86 km2。关系青海、甘肃、内蒙古3个省(自治区)的内陆河是河西走廊的黑河,其流域面积14.3万km2,出山口后多年平均年径流量为24.7亿m3。全流域分为东、中、西3个相对独立的子系,其中东部子系为黑河干流水系,全长821 km,流域面积11.6万km2;莺落峡以上流域面积10 009 km2,年径流量15.8亿m3。
内陆河流域湖泊众多,新疆有湖泊139个,湖泊总面积5 505 km2。内陆河湖泊都是或曾经是河流的尾闾或洼地,绝大多数都演化成咸水湖或盐湖。青海湖是内陆河水系中最大的咸水湖,1956年湖面面积曾达4 583.9 km2,到1986年仍有4 304.5 km2,湖水矿化度高达13.1 g/L。博斯腾湖是内陆河最大的吞吐型淡水湖,湖面面积1 019 km2,因多年过量引水,湖水矿化度已逐渐升高。
西北内陆河地区在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帕米尔高原、祁连山、阿尔泰山等6大山脉中有冰川3.24万km2,冰川储量33 116亿m3,多年平均融水年径流量225.5亿m3,为全国冰川融水年径流量的40.3%。其中天山融水年径流量达95.9亿m3,占西北内陆河冰川年融水量的42.6%。
内陆河分省(自治区)年径流量
水资源开发利用
据黄河水利委员会1996年完成的《内陆河片中长期供求计划报告》,中国内陆河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5 394亿m3,降水深157 mm,不到全国平均降水深的1/4;平均年径流量1 195.5亿m3(见表),平均年径流深34.2 mm,为全国最小值。地下水补给量862亿m3,与河川径流反复转化,扣除重复水量,内陆河水资源总量为1 335.5亿m3。其中西北内陆河水资源总量(不包括内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个别地区)为1 065.78亿m3。
中国内陆河区人均占有年径流4 833 m3,高于长江、珠江和东南诸河片;单位耕地面积平均占有年径流21 855 m3/hm2,高于黄河、淮河、海河和松辽诸河片,居于全国前列。但人口、耕地和水资源的配置以及水资源的地区分布极不平衡,其差别悬殊超过全国其他任何地方。占内陆河流域水资源量约30%的青藏内陆区,耕地面积和人口仅占全区的1/40左右,且地势高寒,难以开发,有水不能利用;而人口约占1/3,耕地占40%左右,地势平坦,自然条件较好的河西走廊和内蒙古内陆河地区,水资源量尚不到内陆河流域的1/10,已经出现严重干旱缺水的局面。新疆内陆河耕地面积、水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较为平衡,但其内部又差别很大。以奇台—焉耆—策勒一线为界,两边面积大致相等,而东南部单位面积产水量不到西北部的1/9,多年来生产用水占用了生态环境用水,引起了十分严重的后果。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重视内陆河流域水利建设,到1993年各类水利工程的设计供水能力为935.4亿m3,现状供水能力为742.5亿m3。1993年实际用水581.1亿m3,人均综合用水2 354 m3,为全国人均综合用水443 m3的5倍;农业灌溉用水389.5亿m3,占总用水量的67.1%,当年实灌410.2万hm2,单位面积平均灌溉用水9 495 m3/hm2,有的地方高达10 500~12 750 m3/hm2,高于全国7 965 m3/hm2的平均水平。人均综合用水量和单位灌溉面积用水量偏高较大,反映了用水的大量浪费,也说明有较大的节水潜力。干旱缺水与浪费并存,在内陆河地区水资源利用中形成强烈的反差。内陆河水资源利用率在1993年已高达43.6%,接近北方片1993年的利用率46.2%,局部地区已经超量利用。
水旱灾害
内陆河区耕地率很低。农业是绿洲农业,绝大部分地区无水利灌溉即无农业。但不少地方灌溉保证率不高,还有少量雨养农业,因此常有旱灾,春旱尤其严重。1950~1990年,西北内陆河区农田受旱成灾1 407万hm2,年平均34.3万hm2。在成灾面积中,内蒙古比例最大,占56.2%;新疆和甘肃河西走廊其次,分别占33.0%和10.6%。
内陆河区也有洪水、涝渍盐碱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洪水灾害多发生在降水较多、经济发达的山前洪积、冲积平原。依其成因和特征,洪水可分为暴雨洪水、融冰雪洪水、混合型洪水和冰凌洪水几种形态。暴雨洪水陡涨陡落,破坏力大,是内陆河主要的洪水灾害。新疆在1950~1990年间发生洪灾498次,其中374次是暴雨洪水,占75%。融冰雪洪水包括短期积雪在春季消融形成的洪水和现代冰川及永久性积雪在夏季消融形成的洪水,一般洪峰较低,灾害不大。但一旦暴雨洪水和融雪洪水交错重叠,就形成混合型洪水,可造成严重灾害。天山北坡至伊犁河一带和柴达木的一些河流在封冰期和开河期易形成破坏力大的冰凌洪水灾害。据不完全统计,西北内陆河区新疆、甘肃、内蒙古3省(自治区)在1950~1990年间累计洪灾面积291万hm2,成灾面积133万hm2,受灾人口910万,死亡2 240人。
西北内陆河区土地面积中有涝渍盐碱地1 027.1万hm2,其中耕地面积内涝渍盐碱地121.7万hm2,占耕地的25.9%。新疆盐碱地最多,有960.9万hm2,占西北内陆河区盐碱地的93.8%;耕地中盐碱地面积106.7万hm2,占耕地的33.8%。新疆平均每年因盐碱化而弃耕的土地达1.3万~2.7万hm2。
在昆仑山北坡、天山两侧、阿尔泰山南坡和祁连山南北坡,汛期有泥石流灾害。泥石流爆发突然,来势凶猛,历时短暂,破坏力强,常造成死人毁舍的严重后果。
内陆河流域规划目标
水资源的高效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是内陆河流域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键。内陆河流域规划目标是:上下游统筹兼顾,正确处理发展经济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保护和改善当地人民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环境;建立符合流域特点的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格局;缓解重点经济区和城市缺水的矛盾;大力节约用水,转变粗放、低效的落后用水方式,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
近期规划的主要任务:
(1)调整水资源配置格局,适应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要求。依据当地水资源条件,合理确定地方产业结构和城市发展规模,严格限制开垦干旱荒漠,防止盲目发展农田灌溉面积,合理调整农牧业、工业、城市和生态环境用水份额。发展高科技农业和反映地方特色的生态农业,加强牧区水利,提高林地和草场灌溉面积的比例。合理配置河道上中下游用水,大力改善河道尾闾生态。在有条件的地方维持和扩大日益萎缩的湖泊水面,结合水电资源综合开发,增建山区水库,替代部分平原水库,减少蒸发渗漏损失,增强径流调节能力,缓解春旱缺水。积极研究并尽早实施额尔齐斯河和伊犁河等跨地区跨流域调水工程,调整地区间的水资源配置。
(2)节约用水,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率。面对许多地方干旱缺水而又用水浪费的现实,内陆河地区必须大力节约用水,在节水中求发展。农业是用水大户,要普遍发展节水农业。农田灌溉要调整渠道系统,衬砌渠道,减少输水损失。推广适合当地条件的喷灌、滴灌、微灌等先进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效率。加强田间工程,平整土地,根本改变大水漫灌的现象。争取到2015年大多数灌区的节水灌溉面积达到总灌溉面积的80%左右,渠系水利用系数达到0.65左右,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5,水的粮食生产率达到1.0 kg/m3。工业节水要从设备更新着手,改革用水工艺,降低产品耗水量,显著提高主要工业的重复用水率,大幅度降低万元产值耗水量。充分发挥价格杠杆的作用,合理调整水价,促进节约用水。积极扶持节水产业,制定并贯彻适应市场经济规律的节水经济政策和行政措施。
(3)扩大城乡供水能力,改善人民生活条件。把改造已建各类水利工程放在首位,使之尽快发挥正常效益;抓紧建设在建的新疆乌鲁瓦提水库、甘肃河西走廊昌马水库、疏勒河开发工程等重点项目;研究建设新疆盖孜布伦口水库、塔什布尔干河下坂地水库和甘肃黑河正义峡水库、梨园堡水库等重点项目。抓紧治理中小河流,重点建设一批城镇供水工程,推动小城镇建设和农村劳力向城镇转移。大力发展人畜饮用水工程,进一步改善农牧区人民的生活生产条件。
(4)防治水旱灾害,提高社会安全保障。及早完成病险水库加固改建工程,加强管理,合理调度。加强以堤防为主要措施的沿河城镇防洪工程体系,改进非工程措施。在暴雨洪水和泥石流频繁发生的地区,要合理调整经济建设和村镇布局。大力防治耕地盐碱化,严格控制灌溉用水,改善排水、排盐出路,控制地下水位,改良土壤,调整耕作制度和种植结构,实现水利措施同农业措施密切结合,综合治理。缓解现有耕地春旱,要增加山区径流的调节能力,同时整治无堤防约束的大范围漫流的河道,以减少渗漏和无效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在水资源利用过度的地区,以水定地、以水定建设规模,防止盲目发展。在穷山恶水、居住分散,难以解决水源的地方,可采取移民就水的措施,把抗旱同脱贫致富结合起来。
(5)保护绿洲,推动生态环境建设。甘肃河西、新疆南北疆、青海湖湖滨、柴达木风沙草原和各地绿洲边缘地带是西北内陆河地区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要建立农田防护林体系,营造沙生植物,防风固沙,保护基本农田和草场。防止盲目开垦草原、人为扩大沙化范围。根本改变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发展经济的模式,合理安排生产用水和河道下游不可缺少的天然植被补水和其他生态环境用水,缓解河道尾闾河湖萎缩干涸的趋势。要重视水源保护,防治水体污染,不允许严重干旱缺水地区的珍贵水源遭受人为破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