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

编辑
所属类别:流域规划与工程规划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规划
外文名称:

从长江下游调水到淮河、黄河及海河等流域的下游平原缺水区的一项跨流域调水规划,是中国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的一个组成部分。1972年华北发生大面积旱灾后,水利电力部于1973年开始编制这项工程规划,1976年完成《南水北调近期工程规划报告》,选定东线工程为南水北调近期工程。1983年提出先调水到黄河南岸东平湖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1985年完成《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设计任务书》,1986年曾列入国家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第7个五年计划。因规划需按新要求修订,工程未付诸实施。1990~1993年,陆续完成了《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修订规划报告》以及全线小规模通水到京津地区的《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可行性研究修订报告》和《南水北调东线第一期工程修订环境影响报告书》。在以上工作成果的基础上,1996年提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论证报告》,对规划又作了补充。2000年,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又根据新情况提出新的第一期工程实施方案,先调水到山东,为南四湖及胶东地区补水。

工程概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参见彩图Ⅱ—1)从江苏扬州附近的长江干流北岸引水,工程范围跨越长江、淮河、黄河及海河等4个流域,利用扩建的京杭运河(扬州至天津段)及与其平行的部分河道作为总干渠向北输水,结合航道工程,建设13个抽水梯级,连通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微山湖、昭阳湖、独山湖与南阳湖的合称)与东平湖,在山东东阿县的位山附近穿过黄河,再沿京杭运河北段到天津,主干线长1 150 km,其中黄河以南长651 km,穿黄段长9 km,黄河以北长490 km。引水口附近的长江水位受海潮影响,有时低于海平面,而输水干线最高点东平湖水位为海拔42 m,从长江到东平湖需分段抽水,泵站扬程共约65 m,从东平湖到天津可自流输水。山东向胶东输水的分干线,从东平湖向东经济南到引黄济青输水河上段可自流输水,下段向青岛及烟台输水则需分段抽水。

Ⅱ—1 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线路示意图

工程项目及规模

(1)输水干渠工程。包括向北输水的分干渠在内,总长2 370 km,其中利用现有河道扩挖2 104 km。根据受水区的要求以及河道输水能力与沿线湖泊可能开发的调蓄能力,输水工程的远景规模定为抽引长江水流量超过1 000 m3/s,送水到黄河以北流量超过500 m3/s,送水到天津的流量为200 m3/s左右。

(2)泵站枢纽工程。从长江至东平湖,在输水主干渠和分干渠上设13级泵站枢纽,枢纽由泵站、节制闸、船闸与其他附属工程组成,还有给泵站供电的输变电工程。蓄水工程:在黄河以南,利用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及东平湖作为调蓄水库。这些湖原来都是拦洪蓄水湖泊,可用于调水工程的总库容为70多亿m3 。在黄河以北利用北大港、大浪淀、浪洼、千顷洼及大屯水库等洼地建设平原水库,总调节库容近15亿m3

(3)输水干渠与黄河交叉工程。在山东省黄河南岸的解山与北岸的位山之间开凿3条直径9 m左右的穿过黄河河底的输水隧洞。

(4)向山东胶东地区供水工程。西起东平湖,东接引黄济青干渠,全长237 km,输水流量90 m3/s。济南以西沿济平干渠开挖,济南以东可利用小清河或平行小清河另开渠道。

(5)输水支渠及配套工程。将由各用水单位逐项分别规划。

工程作用

工程的直接受益区包括淮河流域的江苏北部地区、安徽东北部地区、山东西南部与胶东地区以及海河流域东部平原地区。还可通过长江水与黄河水的统一调配,逐步替代山东省引用的部分黄河水。调水到天津后,必要时还可用管道送水为北京市东部增加一项后备水源。从水量丰沛的长江调入可靠的补给水源,是解决上述地区发展经济、改善环境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需水资源的根本办法。主要有4点作用。

(1)供水。配合当地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经过合理的调蓄和分配,调入的长江水将为天津,河北沧州、衡水、黄骅、泊头,山东济南、青岛、烟台、威海、潍坊、淄博、东营、滨州、聊城、德州、济宁、枣庄,安徽蚌埠、淮北、宿州,江苏徐州、连云港、淮阴、扬州等城市以及京杭运河和津浦铁路沿线的其他部分城镇,增加可靠的供水水源。同时沿输水干线可发展或改善农田灌溉近467万hm2。配合受水区各部门各时段的用水需求,从长江多年平均年调水量180亿m3,遇海河流域枯水年或淮河流域枯水年,可从长江调水280亿~320亿m3;送到黄河以北的年水量多年平均为90亿m3,遇海河枯水年为104亿m3

(2)航运。输水工程建设既满足航道水力条件又保证航运用水,将使古老的京杭运河恢复并扩大其运输能力,使之成为北煤南运,促进华北、华东地区经济发展的一条重要交通线,从江苏扬州到徐州将成为国家二级航道。从济宁到天津如要恢复通航,水量也可保证,但穿越黄河的航道工程措施尚无成熟方案。

(3)除涝和防治土壤盐碱化。调水工程结合淮河治理,可使一部分排水河道得到扩大,输水泵站可结合洼区排涝,通过引水补充低洼地区的水稻灌溉用水,从而提高抗涝和防治土壤盐碱化的能力;还可为华北东部平原的地下咸水改造利用提供淡水水源。

(4)改善环境。为保证供水水质,与调水工程有关的淮河及海河水污染必将得到有效治理。受益区因长期缺水造成河道常年断流与地下水位大面积持续下降等引起的环境恶化状况,会在调入补充水源的情况下得到改善。工程的建设还为发展旅游业创造新的条件。

工程特点

(1)水源丰富。该工程远景规模的多年平均年抽引长江水量约占长江下游多年平均年径流量的1/40;遇淮河流域枯水,需水量增大,抽长江水量也只占长江下游最枯年径流量的1/20。遇淮河流域丰水年,淮河水也可北调。从长江下游调水,除遇长江特枯年的特枯月可能根据河口的要求限制或暂停调水外,调水量主要受工程规模和用水需求的控制。

(2)能充分利用现有河道、湖泊及已建工程。输水主干渠和分干渠需要新开挖的长度只占工程总长度的12%,其他均可利用现有河道和工程。这样可以基本上避免新开河道与现有河道交叉带来的许多问题,但也增加了水质保护的难度。

(3)综合利用条件好。工程可同时发挥供水、航运、除涝和防治土壤盐碱化以及改善环境等主要作用,工程通过的各个地区都可得到效益。

(4)便于分期实施。工程总量虽大(主体工程土方量超过10亿m3),但可分期实施,便于根据投资能力逐步安排。分期实施的办法比较灵活,既可先小规模全线通水,又可从南到北逐段推进。第1期工程在江苏江水北调工程的基础上,把抽长江水的能力从400 m3/s扩大到600 m3/s,同时扩大自流引长江水的能力;扩建输水干渠和增设泵站枢纽,向胶东地区送水50 m3/s;建成1条穿黄输水隧洞,为黄河以北应急送水;京杭运河济宁以南航运将全部贯通。

(5)调水需要抽水。抽水耗能增加了调水成本是该工程的主要缺点。但与中国已建成的干旱缺水区的供水工程相比,属中低扬程,调水成本相对较低。工程运行虽然需耗电能,但苏北、鲁南、淮北煤矿区的电力开发又需依靠该工程补充水源。

工程对环境的影响

(1)对调出区长江下游环境的影响。在长江平水或丰水时期影响不很明显,但在枯水时期调水减少了长江入海流量,会加重长江口盐水上侵的危害。补救措施在近期可利用洪泽湖的调蓄能力,在长江枯水时暂停或减少调水量,缓解供需矛盾。长江三峡水库建成后,枯水期下泄流量增加,问题将得到缓解。

(2)对调入区黄淮海平原东部地区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为环境的改善。但如果灌溉管理不善,南四湖以北的灌区有可能发生土壤次生盐渍化,需注意防治。这些地区的农田灌溉必须与排水系统统一考虑,同时要加强管理,厉行节约用水。

20世纪80年代以来,淮河水质恶化加剧,国家把淮河等几条严重污染河流作为治理重点,颁布了《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暂行条例》,实施了防治规划。经过治理,淮河水质已有好转。只要坚持治理和强化管理,调水水质可以满足受水区的要求。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