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近代水利文献
编辑基本信息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水利大国。从远古时代广泛流传的大禹治水开始,关于防洪、灌溉、水运等治水的文献记载就史不绝书,记述和积累了大量的水利史料,为人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借鉴。中国现存有关水利的古籍数以千计,与其他学科相比,数量之多,内容之丰富,涉及范围之广,都排在前列。这些文献可以作如下分类。
史书类
史书记述牵涉到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水利是其重要门类。中国史书数量巨大,学术上把它分为3类:纪传体类、编年体类和纪事本末体类。①纪传体类。传统上将纪传体史书《二十四史》称为正史,加上《清史稿》就是《二十五史》,是代表各朝代的最基本的史籍。其中,《史记》、《汉书》、《宋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等7种有《河渠书》、《沟洫志》或《河渠志》,是水利专篇。另外,在未列河渠水利专志的各部史籍中的《食货志》、《五行志》以及“纪”、“传”等部分,也分散记述一些水利史实,例如《晋书·食货志》、《唐书·食货志》、《新唐书·食货志》和《新唐书·地理志》,都是水利史料比较丰富的部分。②编年体类。按年编辑史实的史书叫
河流地理类
《水经》是中国第1部记述河道水系的专著。公元6世纪问世的郦道元著《水经注》又对《水经》进行了重大的发展和丰富,后者涉及的河流、湖泊之多,内容之广在历史上是少有的,成为了解当时及其前全国水资源、水环境及其开发利用情况的主要依据。在《水经注》问世后的1 000多年中,同类文献所涉及内容的广度和深度都没有超过它,因此历代遵其为经典,广泛引用。同类著作有清代的《水道提纲》等。
志书类
修志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据估计有8 000余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宝库,历来是资政、存史、教化的重要依据。其中的水利内容,可以分为3个部分:①全国范围内的志书,例如唐代的《元和郡县志》、宋代的《太平寰宇记》、《元丰九域志》和元、明、清的《一统志》等,其中多有山川、河渠、水利、航运、食货、城邑、古迹等门类,有不少水利方面的记载,有的还很详细。明代地方志的许多内容还节录在《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和《读史方舆纪要》这类地理书中。不仅记载了各地区的水利发展的具体内容,而且能了解全国的宏观分布情况。②地方志。中国的地方志中绝大多数是省、府、州、县志,与其各自相应的内容几乎把每个历史时期、每个角落的水利内容都写到了,是提供地方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借鉴的难得依据。③ 地方(地区)河流水利专志,是研究地方河湖治理、水利开发最具体的根据,水利最发达的地方才有这样的志书。例如,元代的《长安志图·泾渠图说》、清代成书的《泾渠志》、《通济堰志》、《莆田水利志》、《李渠志》、《重修桑园围总志》和《重辑桑园围志》等。地方杂记,例如北魏的《洛阳伽蓝记》,唐代的《蛮书》、《桂林风土记》、《岭表录异》,宋代的《中吴纪闻》和《岭外代答》等,虽体例似笔记小说,在内容上还是地方志。
流域治理专著类
流域的综合治理在历史上一直受到重视,留下的历史文献数量最多。最为集中的是黄河(包括淮河下游,因为黄河夺淮河下游入海时间很长)、京杭运河、海河和太湖,这与自然条件、社会发展相应。①治黄专著。这是现存水利古籍的重点。其中,元代成书的《河防通议》、《至正河防记》,明代成书的《问水集》、《治水筌蹄》、《河防一览》和清代的《治河方略》等都流传较广,影响较大。此外,元代的《治河图略》,清代的《河防疏略》、《河防述言》、《张公奏议》、《河防志》、《黄运河口古今图说》、《南河成案》、《回澜纪要》和《安澜纪要》等与民国时的《豫河志》也都很有价值,有的还涉及淮河和运河的治理问题。②关于京杭运河的著作。京杭运河是元、明、清三代南北运输的大动脉,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因此对其改建、扩建和维修用功最勤,积累的文献也最多。其中,较著名的有明代成书的《漕河图志》、《通惠河志》、《南河志》,清代的《北河纪》、《北河续纪》、《山东运河备览》、《山东全河备考》和《居济一得》等。③太湖流域水利文献。太湖流域是著名的鱼米之乡,隋、唐以来一直是北方的粮食供给地,水利是农业丰收的保障,太湖水利历来受到重视,水利文献积累也多。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三吴水利录》,宋代成书的《吴门水利书》、《吴中水利书》,元代任仁发的《水利集》(又名《浙西水利议答录》),明代姚文灏的《浙西水利书》、张国维《吴中水利全书》,清代金友理的《太湖备考》和王凤生的《浙西水利备考》等。④海河流域水利文献。海河流域是元、明、清三代都城所在地,又是旱灾、洪灾频发之地,水利问题尤其受到重视。水利文献也很多。影响较大的有《畿辅安澜志》、《畿辅河道水利丛书》、《永定河志》、清朱其诏《永定河续志》、潘
恩《畿辅水利四案》、姚柬之《漳水图经》和程璇《渠阳水利》等。⑤海塘工程文献。保卫海岸边土地不受海潮海浪的破坏,历来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水利工作。据记载,最迟东汉时在浙江杭州附近就有海塘出现,此后的1 000多年中东南沿海逐渐形成了宏伟壮观的海岸长城,即闻名中外的海塘。历史上记录海塘的文献很多,影响较大的有明代仇俊卿的《海塘录》,清代方观承的《两浙海塘通志》、琅玕《海塘新志》、扬《海塘揽要》、乌乐恭额《续海塘新志》及清李庆云《江苏海塘新志》等。类书类
古代有一种把尽可能收集摘录来的文献,按其类别分别汇集编排的书,称为类书,实为分类资料库。分类中通常都有河渠、水利以及水运等,这是水利文献的又一种形式。例如唐代的《艺文类聚》、宋代的《太平御览》、《玉海》,以及明、清时的《经世文编》等书中都包含不少水利方面的内容。最大的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的水利内容更多。
水利文献汇编
亦可称水利文献库。清代汇编的《行水金鉴》分叙从远古传说到清康熙末黄河、长江、淮河、济水和运河的水利史实。此后,又有《续行水金鉴》问世。汇编时间至嘉靖末,并加入永定河的内容。民国时又有《再续行水金鉴》,把时间延至清宣统末,但只出版了一部分,大部分还在等待出版。《清代故宫档案》是清代历朝各地官员向皇帝所呈奏折的存档,数量相当巨大,现存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20世纪50年代有关水利的内容已经挑选、整理和复制,共有10余万件。近年来有关洪涝灾害的内容已按流域整编出版,其中部分已在互联网上发表。此类文献对研究古代水利具有重要作用。
古代行政管理及法制文件
中国古代对各行业的情况和管理有许多记载,也有一些规定或法制文件。这些文件有的按朝代汇集成专书,有的散见在不同的古籍中,其中水利方面的内容为数不少。①行业情况及管理的文献。例如,唐代的《通典》,南宋的《通志》,元代的《文献通考》,明代的《续文献通考》,清代的《续通典》、《皇朝通典》、《续通志》、《皇朝通志》、《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和《续皇朝文献通考》,统称《十通》,是水利史研究的必备文献。另外,《唐会要》、《宋会要辑稿》、《明会典》、《清会典》和《清会典则例》等都有规模不等的水利内容。②专门的水利管理文献。例如,唐《水部式》、宋《农田水利约束》都是水利管理的专门规定,相当于现代的水利法规。③古代法制文献中的水利法制,例如明《工律·河防》、清《工部则例》等。
各类科技著作中的水利记载
早期的《周髀算经》、《九章算术》、《齐民要术》等,以及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的《梦溪笔谈》中,也有一些段落是写水利的。后来的许多农书都设有水利专篇,例如,元代的《王祯农书》中的“农桑通诀·灌溉篇”、“农器图谱·田制门、灌溉门、利用门”,明代徐光启的《农政全书》中的“水利”等。
古代文集中的水利记述或论述
这类文献很散,内容很广,数量很大,也很难收集。粗略可以划成下列各类:①先秦文献。先秦古籍种类很多,多为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改造自然和社会进步的记录。先秦是集科学文明大成时期,水利方面的内容也格外丰富。比较突出的有:《尚书·禹贡》分述九州土质、贡赋、特产、泽薮、水道等,提供了许多河湖、水利的基础资料,是后世遵从的经典;《周礼》中的《职方氏》、《稻人》、《遂人》和《考工记·匠人》记载了古代水资源、沟洫系统和建筑工程技术的情况;《管子》中的《度地》、《水地》、《地员》等篇记述了许多水利基础理论和工程建设方面的知识;《吕氏春秋》及其注中已有水文循环的概念;《春秋左传》涉及水旱灾害的记载较多,也有一些水利情况;《国语》中《周语》的一篇议论是一篇古代的治水方略;《淮南子·地形训》中论及灌溉水质与作物种类的关系。先秦的许多文献都涉及水利问题。②各朝代的大型文集。这类文集收集的文章较多,内容较广,专门记述水利的比例不大,但绝对数量也不可忽略。《全唐文》、《文苑英华》、《元文类》、《皇明经世文编》、《明文海》、《清经世文编》、《清经世文续编》等,甚至《全唐诗》等诗词类文集也可找到相关的内容。又如,汉代作品《两都赋》、《二京赋》,以及后来的《三都赋》等,不但是文学名篇,而且包含许多水利史实。③个人文集。中国古代个人文集数量很多,其中许多务实的文人对水利作了一些具体的记载,包括专记、游记、日记、议论、书信、诗词以及为官的奏折等,价值很高。
除上述的以外,民国时期还有不少关于水利史方面的著作,融入了近代的许多科学内容,但与古代水利是分不开的。较有影响的有武同举的《淮系年表》、《江苏水利全书》,沈怡的《黄河年表》,徐振声的《历代治黄史》,李仪祉、李书田等的《中国水利问题》,郑肇经的《中国水利史》,张含英的《治河论丛》等。还有一些地方水利史专著,如1934年刊《新疆之水利》、1936年刊《宁夏省水利专刊》、《都江堰水利述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