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流河口浅滩
编辑基本信息
位于支流与干流交汇口处的浅滩。
支流河口浅滩成因
(1)干支流洪水期不一致。由于干支流洪水期不一致,水位相互顶托,使被顶托的水流流速减小,挟沙能力降低,促使泥沙沉积而形成浅滩。当干流洪水先于支流时,支流受干流水位的顶托,泥沙淤积在支流口内。支流发生洪水,这些泥沙不能全部冲去时,枯水期就在支流内形成浅滩;反之,就可能在干流内形成浅滩。因此,枯水期支流河口碍航浅滩的位置与干支河道水文年内最后一次洪水发生的时间有关。
(2)干支流交汇角的影响。干支流交汇角小时,两股水流方向基本一致,若汇流点以下河床宽度窄,则输沙能力强,河床较深;若交汇后河床宽阔,流速减小,则泥沙容易沉积。干支流交角太大,两股水流相互碰撞,消耗了水流能量,泥沙也容易淤积,特别是当支流含沙量大或泥沙颗粒较粗时,淤积更为严重。交汇角的大小对浅滩的位置影响很大,实测资料表明,交汇角大,浅滩位置通常在干流的交汇点的上游;交汇角小,汇流点以下河床较宽,浅滩位于干流的交汇点的下游。
(3)支流汇入干流位置的影响。若支流从干流的凸岸汇入时,由于干流弯道环流的作用,泥沙在凸岸淤积,使支流河口受到堵塞;若支流河口在干流的凹岸汇入,因凹岸为深水区,通航条件就较好。
此外,成滩位置还与干支流含沙量的大小、河流比降以及流量的差异程度有关。
支流河口浅滩整治
根据支流河口浅滩成因不同,通常采用建导流坝,调整水流交汇角、改变支流的入汇位置和提高淤积处的输沙能力等方法进行整治。
(1)建导流顺坝,调整交汇角。根据一般经验,干支流交汇角最好在20°~25°之间。交汇角过大时,可在支流河口建导流坝,使支流与干流交汇位置下移,以减小交汇角度(图1)。
图1 支流河口建导流顺坝布置示意图
(2)支流汇入口改道。若支流从干流的凸岸汇入,整治时宜将支流改道至干流的下游弯道凹岸汇入,以利干流的弯道环流将泥沙带走,保持干支流通畅[图2(a)]。若支流汇入方向与干流流向相反,使汇流口处水流紊乱,泥沙沉积,整治时宜将支流改道至下游汇入,同时将老河道用锁坝封闭,在新河汇入干流处建导流坝,以稳定新河与干流的交汇角度[图2(b)]。
图2 支流河口改道布置示意图
(a)支流在凸岸汇入;(b)支流与干流反向交汇
(3)加大支流的输沙能力,消除支流河口淤积。小的支流对干流影响较小,但入汇段支流的河道较宽时,流速减小,泥沙易淤积成滩。此时可束窄支流宽度,增加流速,将支流淤积的泥沙冲入干流,由干流将泥沙带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