沼泽
编辑基本信息
地表多年积水或土壤过湿的地段。主要生长沼生植物,土壤有泥炭的堆积层或有明显的潜育层。沼泽有水体沼泽化和陆地沼泽化两种形成过程,前者处于江、河、湖、海的边缘或浅水部分,由于泥沙沉积,水草丛生和生物沉积而形成;后者处于陆地,由于土壤长期过湿并产生潜育化,喜水的沼生和湿生植物侵入并逐渐占优势而形成。
土壤表层长期过湿是沼泽形成的直接原因:①草甸、低洼地由于坡降平缓和土质黏重,地表水排泄不畅或下渗困难;②森林采伐地区或火烧迹地由于失去树木的巨大吸水作用,土层的水平衡遭到破坏;③地下水溢出带由于泉水经常出露;④灌区由于过量灌溉等。此外,在冻土地带适合低等植物生长的地方,因季节性融冻作用,也会促成沼泽化过程。有的沼泽在发育过程中,因死亡植物残体的累积速度大于分解速度,便出现泥炭累积层,称泥炭沼泽,寒温带的大多数沼泽即属此类;有的沼泽植物残体的累积速度小于或等于分解速度,只出现一定厚度的草根层,称潜育沼泽,中国东北三江平原的大多数沼泽即属此类。
泥炭沼泽的发育过程,主要是泥炭的累积过程,可分为低位、中位、高位,它们分别是沼泽发育的初级阶段、过渡阶段和高级阶段。
沼泽类型按地貌和水分补给条件可分为分水岭河间地沼泽、阶地沼泽、坡麓沼泽、河漫滩沼泽、湖滨沼泽和海滨沼泽;按植被类型可分为藓类沼泽、草本沼泽、木本—森林沼泽。
沼泽水富含有机物质和悬浮物,呈黄褐色,有腥臭味,矿化度低,除干旱地区的盐沼泽和海滨沼泽外,矿化度一般不超过0.5g/L,pH值较低,多为3.5~7.5,呈弱酸性和中性。
沼泽水含于类似海绵结构的草根层和泥炭层中,有时以薄层积水方式滞留在沼泽表面。草根层和泥炭层孔隙和孔隙度都很大,孔隙度为70%~90%;含水能力和持水能力都很强,持水能力可达400%~800%。
沼泽地亦产生径流,主要是草根层和泥炭层孔隙中侧向渗透的流动,低洼部分也会有表面流。径流大小与变化主要取决于水力坡度和沼泽垂直剖面的结构和潜水位的高低。蒸发是沼泽水平衡的主要支出项,蒸发量与径流量相比,多年的变化前者小,后者大。沼泽和矿质土地相比,冻结深度较小,冻结过程和解冻过程都较迟。
世界沼泽面积约268.3万km2。中国的沼泽面积约11万km2,三江平原、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区沼泽最多,青藏高原次之,余为零散分布。三江平原的沼泽面积1.4万km2,川西北若尔盖高原沼泽总面积3 000 km2。
沼泽是一种自然资源,具有广泛的利用前途。沼泽中泥炭可加工应用于燃料、肥料、饲料、建材、医药、化工等方面;沼泽中生长的芦苇是造纸的重要原料;沼泽地是纤维植物、药用植物、蜜源植物的天然宝库,是珍贵鸟类、鱼类栖息、繁育的良好场所;沼泽在自然环境中有均化洪水、湿润气候、净化环境的功能;沼泽是土地资源,可改造成为水田或旱地,也可辟作林地和牧场。沼泽是湿地的一种,开发利用不当,会影响生态环境,因此,要把保护沼泽作为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内容,做好全面规划,合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