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溢洪道

编辑
所属类别:溢洪道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溢洪道
外文名称:

为宣泄超过水库调蓄能力的洪水或降低库水位,保证工程安全而设置的泄水建筑物。溢洪道是水利枢纽中的主要建筑物之一。

溢洪道可以和坝体结合在一起,如滑雪道式溢洪道,也可设在坝体以外。土坝、堆石坝或某些轻型坝,不宜从坝体溢流或河谷狭窄坝体缺少足够的溢流前沿长度,常在坝体外的岸边,特别是在天然垭口处设置岸边溢洪道,有开敞式、井式和虹吸式等形式。除虹吸式溢洪道有时可与坝体结合在一起布置外,其他均为具有表面进水口的岸边溢洪道。岸边溢洪道可用于各种坝型的水利枢纽。土石坝一般采用超泄能力较大的开敞式溢洪道。岸坡陡峭、地质条件良好、又有适宜地形的中、高水头水利枢纽,可采用井式溢洪道。中小型水利枢纽可采用虹吸式溢洪道。

溢洪道的组成

溢洪道主要由进水渠、控制段(包括溢流堰、闸门和闸墩等)、泄槽、消能防冲段(消能工)和出水渠5部分组成(见图)。

溢洪道布置图

进水渠是水库与控制段之间的连接段,具有进水及调整水流的流态作用。进水渠一般呈等宽或收缩的梯形断面,在平面布置上尽量短、直,进水渠的底宽与控制段连接处应与溢流前缘等宽,底坡宜为平底或不大的倾向水库的反坡,渠底高程应比控制堰顶低,进水渠一般不需要衬砌。

控制段用以控制溢洪道的泄流能力。从水力特征来看,溢洪道的控制段主要有堰式控制段和渠式控制段两种。堰式控制段是指控制建筑物为实用堰或其他形式的堰,也称堰式进口,是应用最为广泛的溢洪道形式,所采用的溢流堰主要有宽顶堰、实用堰,有时也采用驼峰堰或胸墙堰。渠式控制段是指不用溢流堰控制水流的情况,它一般不设闸门,水流不易控制,多仅用于小型水利工程。

泄槽是控制段与消能工之间的泄水渠道,参见溢洪道泄槽。

消能工

用以消散下泄水流的能量,避免泄流对泄槽末端和对下游河道产生有害冲刷,影响枢纽正常运行,甚至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常采用挑流消能和底流消能。

出水渠

当消能后的泄流不能直接进入原河道时,需设泄水渠使泄流与下游河道的正常水流衔接。泄水渠的底坡要与原河道的接近,轴线方向尽量与河道的水流方向保持较小的交角,以使出流不影响水电站和船闸等建筑物的正常运行。

形式选择和布置

溢洪道的形式选择和布置,对水利枢纽的安全、工程量、造价、工期和运行等有重要影响,需根据水文、坝型、地形、地质、运行时水力学条件、枢纽布置及施工总体规划等,通过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选择有利地形,可减少土石方开挖和混凝土方量。溢洪道的地基要避开大的断层和破碎带,以保证运行可靠和减少地基处理工程量。进水口要使水流顺畅,并与坝体保持一定距离,避免进口水流冲刷上游坝坡和出口水流淘刷下游坝坡坡脚及岸坡。泄洪时下游河道的水面波动不要影响水电站和通航建筑物的正常运行。

溢洪道的泄流量

按规定的洪水标准、下游河道的安全泄量、水库淹没损失等条件,经调洪演算和方案比较确定。对失事后可能给下游造成较大灾害的大型水库、重要的中型水库以及特别重要的小型水库,当采用土石坝时,要以可能最大洪水作为非常运用洪水标准;当采用混凝土坝或浆砌石坝时,非常运用洪水标准可适当降低。当可能最大洪水与设计洪水相差较大时,尽量采用非常溢洪道或其他非常泄洪设施。溢洪道的消能工按泄水建筑物消能防冲的洪水标准设计。

溢洪道单宽泄量有不断增大的趋势,大单宽泄量既经济又能解决枢纽布置上的困难,也有利于提高泄槽底板稳定性。中国龙羊峡水利枢纽岸边溢洪道采用窄缝式消能工,出口单宽泄量达648 m3/(s·m),西班牙阿尔曼德拉(Almendra)溢洪道为600 m3/(s·m)。随着坝高和泄流量的增大,高速水流的掺气、空蚀、水流脉动及消能防冲等问题愈益突出。近年来国内外在通气减蚀和一些新型消能工的应用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安全宣泄洪水是溢洪道设计中的重要问题,对大中型工程的溢洪道设计应经水工模型试验验证。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