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综合治理
编辑基本信息
为充分发挥水土资源及其他再生自然资源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合理安排农、林、牧等各业用地,因地制宜地布设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措施,治理与开发相结合对流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进行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又称流域治理、山区流域管理、流域管理、集水区经营。小流域治理实际上就是山丘区的水土保持。
流域是指某一封闭的地形单元。该单元内有溪流(沟道)或河川排泄某一断面以上全部面积的径流。因此,流域也是一个水文单元。人们经常把流域作为一个生态经济系统来进行经营和管理。小流域的面积一般为10~30 km2。
流域保护是对流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预防或制止人们对资源的不合理开发利用,防止水、土等自然资源的损失与破坏,维护土地生产力,防止流域生态系统退化,维护生态平衡。
流域改良是指整治与恢复已遭破坏的流域资源与生态环境,重建已经退化的生态系统。采用生物与工程相结合的综合措施,改良退化的土地,提高土地生产力。
流域合理利用是指以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等多目标优化为目的,合理组织对流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流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经营,实现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流域管理学是以流域为单元,研究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与环境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的科学。流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是流域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流域管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流域生态系统以及流域经济系统,或称流域生态经济系统。流域管理学不仅研究流域水、土等自然资源的发育与退化规律,人口、资源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而且研究改良流域生态系统的理论与方法以及治理与开发相结合的可持续经营技术。为了实现流域自然资源的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还需要研究流域生态经济系统的诊断分析方法、资源利用规划、治理措施布局以及效益评价技术、流域信息管理技术等。
发展概况
世界上开展小流域治理较早的国家有欧洲阿尔卑斯山地区的奥地利、法国、意大利、瑞士等以及亚洲的日本。奥地利早在15世纪就开始了小流域综合治理,称为荒溪治理。1884年6月奥地利颁布了世界上第一部小流域综合治理的法律
中国山区农民为了利用沟道进行农业生产,历史上就采用“闸沟垫地”、“打坝淤地”等方法,对小流域实行坡沟兼治、综合治理。“山上开荒、山下遭殃”的谚语说明山区群众早就认识到盲目开荒的危害。但是,小农经济不可能对面积较大的小流域实行综合治理。1949年以后,中国才大规模地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工作,截至2000年底,全国已完成1万余条小流域的重点治理工作。根据许多小流域治理的成果分析,凡是坚持实行全面规划、发挥林草措施、农业耕作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综合防护作用的,均达到了合理利用水土资源、控制水土流失、发展生产的目的,土地综合生产率(包括农、林、牧业等用地)提高,流域内人均粮食产量增加,农业经济结构显著改善,生态环境得以好转。
治理原则
①根据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现状及社会经济条件,合理地确定生产发展方向与各业用地比例,既要抓紧粮食生产,又要开展多种经营;改广种薄收为少种高产多收,改单一的农业经营为农、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②注重综合治理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防止水土流失继续发展,变生态环境的恶性循环为良性循环,促进生态平衡。③合理安排农、林、牧业用地比例和位置,促进陡坡退耕还林还草,扩大林草覆盖面积。④工程措施与林草措施、农业技术措施相结合,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⑤一般的治理顺序为先坡后沟,先支毛沟后干沟,先上中游后下游。⑥有效地解决农民的口粮与经济收入以及饲料、肥料、燃料和人畜饮水问题,正确处理上游与下游的关系。
治理规划
在生态经济系统理论指导下,合理安排各类生产用地及各项治理措施,使各项措施形成互相协调和完整的综合措施体系。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工作本身是一项重要的水土保持经营管理措施,合理的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是实现小流域治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前提。
综合治理措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措施主要有水土保持农业技术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和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在坡面治理工程中有梯田、坡面蓄水工程(水窖、涝池)、山坡截流沟等。在沟道治理工程中有沟头防护工程、谷坊、拦沙坝、淤地坝、沟道蓄水工程、引洪漫地工程、山洪及泥石流排导工程等。
展望
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山丘区有效开展水土保持的根本途径。许多国家已经把小流域治理与流域水土资源及其他自然资源的开发、管理与利用结合起来,以水土资源可持续经营为目标,按流域成立有权威的经营管理机构。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山区资源的进一步开发与利用,世界各国小流域治理在规划、设计与施工方面,将不断引进各项新技术,加快治理速度,提高治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