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水利史
编辑基本信息
松花江流域兴水利、除水害的历史。松花江古名粟末水、宋瓦江、松嘎里乌喇。历史上流域内地广人稀,居民以游牧渔猎为生的少数民族居多,农事活动少。
清代及其以前时期(1911年以前)
清代以前,水利记载少且零散。《新唐书·渤海传》记有唐代渤海国(695~719年)中京一带曾灌溉培育出的“卢城之稻”,誉满海内,但以后记载中断无考。辽太康年间(1075~1084年)曾在混同江(松花江)、长春河(洮儿河)以及绰尔河等处筑堤,但堤段很短,今已无存。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命官吏在现在的吉林市造船,并遣太监率兵船先后5次航行于松花江下游地区,进行戍边巡逻,这说明了当时水运畅通。
筑堤防洪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为抵御帝俄侵略,满汉官员驻防齐齐哈尔、黑龙江(今黑河市)、墨尔根(今嫩江县)和呼兰四城,设旗屯官庄136处,这是流域内屯田农业之始。1699年,黑龙江将军移驻齐齐哈尔,从此齐齐哈尔成为当时北方的政治、军事中心,人口增多,农业稍有发展。流域内最早的堤防是乾隆六十年(1795年)在齐齐哈尔城南大民屯和昂昂溪附近额尔苏修建的2段嫩江江堤。嘉庆十三年(1808年)又在齐齐哈尔城南修三家子嫩江堤。嘉庆二十年(1815年)为防松花江洪水顶托倒灌,修建呼兰城防堤。光绪年间,陆续修筑了齐齐哈尔城南的船套子和城北的齐富、昂昂溪北的龙坑等嫩江堤。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随着“中东铁路”修建和哈尔滨城市扩建,修筑了哈尔滨埠头区(今道里区)松花江干流江堤,哈尔滨道外区江堤则建于宣统三年(1911年)。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三年(1906~1907年),官商集资建嫩江支流洮儿河下游堤防,长26.5km。牡丹江下游依兰城防堤则建于宣统二年(1910年)。
农田水利
光绪七年(1881年),第二松花江流域的桦甸、永吉等地朝鲜族农民,用柳条拦河做坝引水种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五常市农民引拉林河水自流灌溉种水田。接着牡丹江流域的农民纷纷仿效,各自引干支流水灌溉种稻。到宣统末年,流域内牡丹江、海林、阿城、宾县、榆树等地以及饮马河、雾开河流域的农民种水田的日益增多。
水运
松花江水量较丰,除冬季外,其余季节均可通航,但在清朝中叶以前,帝俄凭各种借口和特权,霸占松花江内河航行权。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黑龙江省前署将军
民国时期(1912~1931年)
水运
1915年,扶余商会发起创办利国轮船转运公司,航行于第二松花江和松花江干流至富锦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后,帝俄船主相继停航卖船,中国商人乘机买船振兴民族航运业。1919年,在哈尔滨成立戊通航业股份有限公司,有轮船和拖船49艘,是一个较大的航运公司。哈尔滨设总公司,黑河、伯力等地设分公司,开辟松花江、嫩江、黑龙江干流和乌苏里江等长达9 300余km的营运线,停靠142个码头。1925年,戊通公司改组为东北航务局。1926年,组建东北海军江运部,没收中东铁路航务处的船只共40余艘,全部加入东北航务局。1927年底,以东北航务局为主体,海军江运部、奉天航业公司等6家官商参加,组成东北联合航务局,有轮船、拖船近120艘。同时兴办东北商船学校、航务传习所、东北造船所和东北水道局等机构,为发展松花江流域民族航运业做出了贡献。1931年,进一步扩大,组成哈尔滨官商航业联合会,拥有船舶290艘,并开展水陆联运业务。
防洪
民国时期,施行“实边兴垦”、“奖励开荒”等政策,沿岸土地开垦增多,水患意识增强,陆续修筑江河堤防以防洪。松花江干流于1915年建肇州、肇东等地的三肇大堤,同时修筑呼兰堤、哈尔滨江北松浦堤、木兰和富锦城防堤、同富堤段,并全面整修哈尔滨道里、道外江堤。嫩江流域修建齐齐哈尔城南、昂昂溪以西和富锦堤段;嫩江支流绰尔河、讷谟尔河和呼尔达河沿岸也修筑堤防。1926~1927年重新对洮儿河下游被洪水冲垮的堤防进行整修和重建。这些堤均是当地民众按地均摊筹款或贷款自建的,标准低,质量差,大水年多数被冲坏。
灌溉
民国年间,世界稻米价格昂贵,进入流域内种稻的朝鲜族农民增多,也出现了经营水稻生产和做稻米生意的商人。政府官员、地主和外商设招垦局,创稻米公司,招募农民拦河造坝,修渠道,开荒种稻。如俄商在牡丹江镜泊湖等处租地种水田300余hm2,并设规模较大的制米厂;日本人在尚志一带雇农民种稻,经营稻米生意。1924年通河县当局设招垦局,创阜通农业公司,在古洞河两岸挖渠引水灌田。同时,龙江县有广信稻田公司,哈尔滨有惠滨稻田公司等。当时黑龙江省已有小灌区22处,灌溉面积约1.53万hm2;第二松花江两岸的吉林、长春地区,水田也有了发展,榆树县知事在卡岔河沿岸购地数百公顷,成立合资的稻田公司,雇佣200户朝鲜农民种稻。至1930年,长春地区水田面积约为1 000 hm2。
日伪统治时期(1931~1945年)
日本侵占东北,对松花江流域的水利和水运实施了一系列掠夺政策。首先接管了东北航务局、东北造船所等机构和企业。1932年,日伪设水运司,垄断经营松花江的航运业务,开辟哈尔滨通往扶余、黑河和富锦等地的航线。其中,哈尔滨到佳木斯段客运量最大,货运物资主要是煤炭、木材、大豆和杂粮。
松花江流域1932、1934年连续发生大洪水,哈尔滨市区进水被淹,日伪为巩固其统治,对流域内干流和主要支流及一些开发灌区的河段,包括佳木斯城防堤、第二松花江干支流堤均进行了修建,同时做了一些排水工程。但筑堤缺乏统一规划,堤防的防洪标准低,质量差,在1945年大水中,一些堤防和堤段被冲毁。
日伪时期的水利建设,其目的是掠夺流域内丰富的水力资源和土地资源,以紧急供应侵略战争战时的电力和粮食。
水力发电
1936年日伪即拟定了第二松花江水力开发计划,经过简单的勘察,选定小丰满为第1期开发地点,并于1937年正式动工兴建。当时拟定的规模是:坝高91m,坝长1 080m,总库容125亿m3,除发电外并有防洪效益。电站分2期,装机共10台,第一期8台机组总容量554mW,年发电量18.9亿kW·h。大坝施工时,混凝土质量低劣,蜂窝、狗洞、裂缝、冻害很多,坝体严重渗水,威胁大坝安全。1936年日伪还提出《镜泊湖水力工事调查报告》。镜泊湖水电站为利用牡丹江上游天然湖水的自然落差,开挖长约2 800m的隧洞,引水发电。水电站装机2台,总容量36mW,年发电量2.1亿kW·h。电站于1938年12月开工,1942年机组先后投产。
农田水利
日伪统治初期,流域内农民积极性受到挫伤,灌溉事业停顿,稻田公司关闭,灌溉面积锐减。日伪为攫取粮食,将沿江河适于发展灌溉的土地和原有群众灌溉基础较好的小型灌区,掠夺为“开拓团”用地,成立许多“拓植公社”,引水种稻。恢复和开发了饮西灌区(饮马河)、海龙灌区(辉发河)及蚂蚁河、拉林河、汤旺河流域的五常、方正、延寿等地区的灌区,包括著名的查哈阳灌区和前郭旗灌区。
查哈阳灌区系引嫩江右岸支流诺敏河水自流灌溉。设计灌溉面积0.67万hm2。到1945年,完成渠首进水闸、总干渠、支斗渠和渠系建筑物;为补充灌区水源,1941年开始修建黄蒿沟水库(今太平湖水库),库容1.16亿m3,1945年基本建成,但为病险库。
前郭旗灌区位于松花江上游左岸,沿江设3处抽水站提水,开发水田5万hm2。抽水站在哈达山,第二抽水站在锡伯屯,共安装45台机、泵,抽水量141.75m3/s。1943年动工兴建,到1945年完成第一、第二抽水站的部分厂房,安装了7台抽水机、泵,修建了总干渠、大部分支渠及部分排水干支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以后)
抗日战争胜利后,流域内大部分地区是解放区,民主政府从1946年开始组织群众,调拨粮食,整修加固松花江干支流堤防,恢复遭到破坏的灌区设施。同时着手建设查哈阳、前郭旗等大型灌区未完工程。但受战争影响,进行的工程并不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松花江流域才开展了大规模的水利建设。
防洪除涝
除松花江上游有丰满大型水库外,松花江干流、嫩江干流无控制性的水库工程,防洪主要依靠堤防。堤防的整修加固成为经常性的岁修工程。但堤防多是在原有民堤基础上整修形成的,质量差;城市防洪堤标准也很低,虽然抗御了1953、1956、1957和1969年等大洪水,减轻了洪灾,但防汛时成千上万人上堤,紧急抢险,付出了很大代价。1998年嫩江、松花江发生特大洪水,嫩江干支流堤防决口,灾情严重,哈尔滨市防汛异常紧张。汛后,国家拨出专款,按照规划要求,全面修复水毁工程,大力整修加固堤防,防洪标准明显提高。全流域干支流堤防总长约1.6万km,其中主要堤防长4 245km,农田防洪标准可达20年一遇,松花江上游堤防与丰满水库调洪泄流相配合,防洪标准可超过20年一遇;哈尔滨市和长春市防洪标准可达200年一遇。
流域内的松嫩平原地势低洼,易涝成灾,20世纪60年代开始建设治涝工程。70年代后期,按总体规划,遵循以排为主、蓄泄兼施、分区排水等原则,修建沟、渠、桥、涵相配套的涝区工程,并建设一些机电强排站。到1990年,完成治涝面积247万hm2,占流域易涝面积的74%。
农田水利
20世纪50年代中前期,在恢复原有灌区的同时,重点建设中型灌区;后期,灌溉有了较大发展。60~70年代进行整顿、调整和配套工作。为了改变黑龙江省西部松嫩平原的干旱、洪涝和盐碱状况,以及供给大庆油田用水,从70年代开始,黑龙江省陆续兴建了引嫩江水的“三引”工程(北部引嫩、南部引嫩、中部引嫩工程),在大庆油田用水、地方病区饮水和农田灌溉等方面,收到了较好的效果。80年代,流域内进一步挖潜配套,增加水田面积,扩大灌溉效益。七八十年代,流域内出现了几次大旱年,旱田遭灾减产,因此,利用地下水发展旱田井灌以减灾增产。为了节约农业用水,开展渠道防渗、浅水灌和喷微灌等节水技术,推广水稻旱育稀植、坐水种等措施,逐步使传统农业向现代节水型农业迈进。前郭旗灌区经过恢复、续建,到1957年底,灌区工程基本建成,1985年设计灌溉面积达2.1万hm2。查哈阳灌区1947年就开始修复、续建,60年代对黄蒿沟水库进行改建和维修,1985年查哈阳灌区有效灌溉面积已达2.3万hm2,其中水田面积1万hm2。
水资源综合利用
1945年以后,民主政府接管了丰满水电站和镜泊湖水电站。在恢复生产的同时,对丰满水电站进行续建、改建、加固和扩建,使丰满水库除发电外,还承担松花江上游的防洪任务。丰满水电站装机达1 000mW。对镜泊湖水电站增建新厂,新老厂共装机96mW,年发电量3.2亿kW·h。
1975年,开始兴建白山水电站。一期右岸地下厂房装机3台,共900mW,于1984年投产发电;二期左岸地面厂房装机2台,共600mW,1992年全部建成。在白山水电站施工期间,进行了红石水电站建设,装机200mW,1987年建成。
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白山水电站上游的松江河梯级电站进行施工。位于牡丹江下游的莲花水电站,装机550mW,年发电量7.96亿kW·h,已于1996年12月发电,1998年10月全部建成。
另外,与开发灌区、提供水源相结合,在流域内二级、三级支流上,修建了一批水库,如石头口门、察尔森、龙凤山和泥河等。这些水库均将防洪列为首要任务,并实现综合利用。流域内已建成大型水库26座,控制流域面积13.22万km2,占流域总面积的23.7%,库容近300亿m3,其中防洪库容65.33亿m3,对减轻各支流的洪灾有一定作用。
为解决城市用水,还实施了引松入长工程(参见彩图Ⅸ—29)。
Ⅸ—29 引松(松花江)水入长(长春市)水源工程之一石头口门水库
王跃刚摄
水运
1946年人民政府接管了日伪的松花江航运局,组建新的航运机构。打捞和修复沉船,发展水上运输,支援解放战争。1949年后,以哈尔滨为中心,正式开辟通往富锦、通河、肇源、黑河和扶余等地的航运线。20世纪80年代后,航运业务又有新发展,货轮、油轮和拖驳船队都有所增加,通航里程达4 000km,并开展了木材、煤炭和粮食的专线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