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山洪及泥石流排导工程

编辑
所属类别:水土保持措施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山洪及泥石流排导工程
外文名称:

为减免山洪及泥石流危害,修筑在荒溪冲积扇或侵蚀沟口的排导措施,主要包括导流堤、急流槽和束流堤等3部分(参见彩图Ⅹ—52)。

Ⅹ—52 山洪排导工程

王礼先摄

作用

①调整流路,使山洪、泥石流按照设计的方向流动。②改造沟槽,利用山洪及泥石流自身的能量增大输沙能力,将泥沙输送到适当地点,防止泥沙淤积危害。③改善沟槽纵坡,调节山洪及泥石流流速,控制山洪及泥石流的淤积或冲刷作用。排导槽的设计要保证在多年运行中,不出现危害建筑物安全的严重淤积和冲刷现象。

工程布置

使导流堤和流通区或谷口相接,顺应沟口流势,呈直线或大曲率半径的曲线布置。紧接导流堤的急流槽或束流堤应作成直线或大曲率半径的曲线,与排洪建筑物相交处不要突然放宽或缩窄。排导堤曲线的曲率半径,对于山洪不小于泄床宽度的8~10倍,对于泥石流不小于泄床宽度的10~20倍。在过流建筑物下游段,如急流槽不直通入河道,泥石流固体物质将在导流堤尾部形成新的堆积扇,需要慎重选择堆积的位置,防止对下游造成危害。如果修建急流槽将泥沙直接输入河道,力求使堤尾方向与河道流向以锐角相交,以利于洪水带走泥沙,避免河水顶托溯源淤积。急流槽尾部高程要高于下游河道。

断面设计

束流堤的纵坡一般采用堆积扇的纵坡,过洪断面形状根据地形条件确定。对于排导槽,要求不发生淤积,要设计与山洪及泥石流相适应的纵坡和横断面宽深比,为排走山洪及泥石流中的固体物质创造水力条件。排导槽纵坡的确定方法:①通过模型试验选择最合理的纵坡。②以冲积扇区顶面的纵坡作为排导槽纵坡,保证排导槽不发生淤积。③进行泥石流调查,查明荒溪流通区及堆积区的山洪及泥石流密度与纵坡的关系,选定纵坡。冲积扇区排导槽设计时,其断面宽深比与纵坡应配合选定,一般尽可能使纵坡陡一些。排导槽的纵坡一般随堆积扇的天然纵坡而定,排导槽需要依据最大纵坡设计横断面,使急流槽能具有与荒溪流通段相适应的挟沙能力,以防止固体物质继续在冲积扇区上淤积。排导槽横断面宽深比宜采用1∶1~1∶1.5。

排导槽泄床横断面修成平底容易淤积,修成钝角三角形或圆弧形可以防止泥沙在槽床上淤积。排导槽的深度除设计水(泥)深外,还需加上设计淤积深度。在山洪及泥石流可能受阻的地方或弯道处,应加上洪流爬高、弯道超高及安全超高值。为了防止排导槽因山洪及泥石流冲刷而破坏,需采用以下措施:①加深导流堤的基础,泄床不铺砌。②导流堤修建浅的基础,泄床需铺砌。③在泄床上修筑防冲槛。对于纵坡陡、流量大、沟道宽、冲刷力大而加深基础有困难或者基础埋置太深造价太高的排导槽,宜在槽底加修防冲槛。防冲槛与堤基砌成整体,槛顶与槽底齐平,其间距按下式计算:

式中,L为防冲槛间距,m;i0为排导槽纵坡,%; i′为槛下冲刷后的沟槽纵坡,%,可取排导槽所在地面纵坡的1/4~1/2;H为防冲槛全高,一般采用1.2~2.0m;ΔH为安全高,采用0.5m。

导流堤和急流槽的结构,按山洪及泥石流的撞击力和堤后土压力设计。修筑排导槽应采用耐磨性好的材料,如水泥砂浆片石或混凝土。混凝土标号按山洪及泥石流的流速和固体物质的粒径确定。山洪及泥石流挟有过大的石块(如粒径大于0.4~0.5m)时,要求在沟道中修拦沙坝,防止大石块进入排导槽。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