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碾压混凝土施工

编辑
所属类别:碾压混凝土施工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碾压混凝土施工
外文名称:

用土石方工程的施工机械运输、摊铺,振动碾压实超干硬性拌和物的混凝土,修建建筑物的施工方法。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混凝土施工的一种新技术。可用于筑路、混凝土结构修复及大体积混凝土工程(参见彩图Ⅻ—25)。与常态混凝土相比,碾压混凝土具有节省水泥、施工简单易行、施工速度快、经济性好等突出优点。1980年日本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岛地川坝,1982年美国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全碾压混凝土坝——柳溪(Willow Creek)坝。中国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86年建成中国第一座碾压混凝土坝——福建省坑口重力坝。到2000年底,已建成52座碾压混凝土坝,坝型包括了重力坝、拱坝等,其中最高的碾压混凝土坝是湖南省江垭重力坝(高131 m,1998年建成)。中国已成为世界建造碾压混凝土坝的主要国家之一。

Ⅻ—25 岩滩水电站大坝碾压混凝土施工

罗安诚摄

碾压混凝土由水泥、掺合料、水、砂、粗骨料及外加剂材料组成。水泥和掺合料统称胶凝材料,中国多以粉煤灰作为掺合料。碾压混凝土对原材料的要求及配合比设计原则与常态混凝土基本相同,但它具有较大的砂率、水泥用量少,掺用较大比例的掺合料。其拌和物不具流动性(振动碾可在其表面行走碾压)、呈松散状态。拌和物在振动压实机具所施加的振动和动压力的作用下逐步密实。

碾压混凝土拌和物的工作度(振实所需时间)一般采用VC值表示,工程中应根据振动碾的性能、施工现场环境条件(气温、湿度、风速、太阳辐射、降雨等),通常控制在6~15 s。碾压混凝土易产生离析,需通过配合比设计和选择合理的施工工艺来防止或减少骨料分离。

碾压混凝土施工工艺流程包括混凝土的拌和、运输、入仓铺料、平仓、碾压、养护等。拌制碾压混凝土可用强制式或自落式搅拌机,投料顺序与拌和时间由试验确定。

碾压混凝土是超干硬性混凝土,运输机具选用的范围比常态混凝土宽。自卸汽车与带式输送机由于运输强度大,是最普遍采用的运输工具。斜坡道在狭窄河谷也应用较普遍。斜坡真空溜管在陡峻地形中更体现出明显的优越性。运输时尽量减少倒运次数,防止骨料分离。

碾压混凝土由运输工具卸在浇筑仓面上,应按一定的厚度摊铺均匀,以保证碾压质量。平仓过的混凝土表面应平整、无凹坑,且不允许向下游倾斜。碾压是使碾压混凝土拌和物由疏松变为密实,从而获得必要的物理力学性能的重要环节。振动碾机型的选择应考虑碾压效率、起振力、滚筒尺寸、振动频率、振幅、行走速度、维护要求和运行的可靠性。施工中采用的碾压厚度可由混凝土的拌制及运输铺筑能力、温度控制要求、坝体分块尺寸和细部结构等因素根据现场试验确定。碾压遍数根据振动碾的性能、碾压层厚度及混凝土配合比等因素,通过试验确定。

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不宜设纵缝,大多数国家的碾压混凝土坝不设横缝,或者加大横缝间距。横缝采用切缝机切割、设置诱导缝或隔板等方法形成。水平施工缝要进行刷毛或冲毛处理,并先铺1.0~1.5 cm厚的砂浆或碎石混凝土后再摊铺上层碾压混凝土。

坝体上升方式有间断上升和连续上升两种,习惯上称为RCD(Roller Compacted Dam)方式和RCC(Roller Compacted Concrete)方式。RCD方式即遵循常态混凝土的规定,坝体每隔15~20 m设置横缝,上游面设置2.5~3.0 m厚常态混凝土,压实厚度50~75 cm(最厚100 cm),间隔2~3 d时间再浇筑上一层混凝土。这种方式源于日本。RCC方式坝体一般不设横缝或加大横缝间距,压实厚度多为30 cm,连续浇筑上升。中国及大多数国家采用此法。这种方式更接近土石坝施工方式,施工速度更快,能取得更大的经济效益。为保证连续浇筑的碾压混凝土的质量,应保证上下层混凝土的塑性结合,在层间间隔时间超过一定限度后还应先铺一层砂浆、水泥浆等后再摊铺上层混凝土。

碾压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尽早开始养护工作。对水平施工缝面,养护工作应持续到上一层碾压混凝土开始铺筑为止;对永久暴露面,宜养护28 d以上。

通常情况下,当降雨量超过3 mm/h时,不得进行铺筑、碾压施工。当日平均气温高于25°C时,应采取防高温和防日晒施工措施;当日平均气温低于3°C时,应采取保温施工措施。在中国江垭碾压混凝土坝施工中,为解决碾压混凝土仓面面积大于有限的浇筑能力之间的矛盾,缩短层间间隔时间,提高层间结合质量,在实践中提出了斜层平推碾压法。这种方法也可作为高温季节碾压混凝土连续施工的措施。由于斜层平推碾压法的应用与研究时间不长,还有一些技术上的问题值得进一步探讨。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