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木兰陂

编辑
所属类别:古代著名水利工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木兰陂
外文名称:

中国古代著名的御咸蓄淡灌溉工程,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木兰溪上,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参见彩图Ⅳ—23)。北宋治平四年(1067年)钱四娘主持创建,不久即被洪水冲毁,钱氏殉身。接着林从世在下游河口附近重建,又被海潮冲毁。熙宁八年(1075年)侯官人李宏在僧人冯智日协助下,在前两次坝址中间的木兰山下建陂,元丰六年(1083年)完工投入使用。木兰陂代替了唐代以来县内多处塘泊,下游防御海潮,上游拦截永春、德化、仙游三县来水灌田。

Ⅳ—23 福建莆田木兰陂

蒋超摄

木兰溪发源于德化县,自莆田入海,全长100多km。建陂前,兴化湾的海潮可沿木兰溪上溯至陂首上游3km的樟树村,南岸南洋平原上围垦的大片农田,仅靠少数水塘蓄水灌溉,易涝易旱。李宏建陂,施工中采用古代沿海桥工使用的“筏形基础”,建陂堰长35丈,高2.5丈,设闸32孔,在陂首右端建斗门,开渠数十里(见图),灌田号称万顷,南宋时每年提供军粮3.7万斛。元延祐二年(1315年)在陂首左端建万金斗门,开渠数十里,灌溉溪北的北洋平原,以南七北三的比例分水。元至正年间(1341~1368年)堵塞闸3孔,在陂南端设1孔冲沙闸,并筑堤护陂。明、清两代大修二三十次,闸孔减为28个。清康熙时灌田9万余亩,道光七年(1827年)灌南北洋农田20余万亩。

木兰陂工程示意图

(a)灌区位置图;(b)工程平面布置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增修海堤、闸、涵,对工程进行整修、配套和扩建,对南北洋309km的沟渠多次进行疏浚。全灌区有大小建筑物350余处,其中较大排涝水闸17座,总泄量1 283m3 /s,做到“未旱先蓄,未涝先排”。现在木兰陂可蓄水3000多万m3 ,可灌溉一年三熟田1.4万hm2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