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冰
编辑基本信息
ⅩⅤ—7 流冰
殷鹤仙摄
秋(冬)季流冰
河流在封冻以前的流冰是秋(冬)季流冰,往往是早期流冰花,后期流冰块。冰花是冰凇、棉冰、冰屑和薄冰的总称。冰花的面积、厚度、强度随气温的下降而增加。冰花有长条状、片状、圆盘状等,以圆盘状居多。冰花在流动中相互碰撞摩擦,形状变圆,周围常有隆起的边缘。在气候严寒、流速较大的河流,冰花长途漂流磨撞形成冰珠。冰珠是坚硬透明、大小不等的珠状冰体。冰珠多呈团状流动,随着气温的降低,冰花团逐渐冻得密实坚硬,变为冰块。此时,流冰花即转为流冰块。
春季流冰
河流在解冻后流动的冰块是春季流冰。大块流冰又称冰排。流冰系由破碎的冰盖和脱岸的岸冰组成。文开河时(参见河流解冻),流冰量不集中,流冰历时长,冰块小,冰质不坚硬,一般不会形成冰坝。武开河时,流冰量集中,流冰历时短,冰块大,冰质坚硬,容易形成冰坝。
流冰期的流冰量,对河流形成封冻、冰塞、冰坝影响很大,通常以流凌密度表示。
在秋(冬)季流冰期,随着气温的持续下降,流凌密度不断增加,当流凌密度大于60%时,流冰之间的摩擦力、黏附力和冻结力增强,即冰凌阻力逐渐增大,当冰凌阻力大于或等于水流的曳引力时,即形成冰盖而封河。在狭窄、陡弯、鸡心滩等排冰不畅的河段,常造成冰塞。在春季流冰期,在武开河的情况下,全面流冰容易在排冰不畅的河段卡冰结坝。
在流冰期,船只为了避免被撞毁,要暂时停航;沿河水工建筑物应提前采取防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