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河北水利

编辑
所属类别:河北水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河北水利
外文名称:

概况

河北省(简称冀)因位于中国黄河下游以北而得名。古称为冀州,战国时属燕赵故地,元明清直隶京都。它地处113°27′~119°50′E、36°03′~42°40′N之间。位于华北平原,中环京、津两市,西倚太行山与山西交界,北枕燕山与内蒙古、辽宁接壤,南连山东、河南两省,东临渤海。全省总面积187 693km2,全境地形地貌复杂多样,高原、山地、丘陵、盆地、平原等地貌类型齐全,其中山地、平原各占总面积的37.4%和30.5%,海岸线长487km。

河北省地处中纬度欧亚大陆东岸,属温带大陆性季风型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日寒冷少雪,春季干燥、风沙盛行,夏天炎热多雨,秋日晴朗,寒暖适中。年平均气温由南往北、由平原向山区逐渐降低。温度变化在0~14.5℃之间。1月平均气温-16~-3℃,7月平均气温20~27℃。极端最高气温平原区通常在40.0℃以上,极端最低温度在-35.0℃以下。多年平均降雨量536mm,全年降水量的80%左右集中在6~9月。非汛期8个月的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0%,是海河流域暴雨洪水的多发地区。霜期随纬度和海拔高度的增高而增长,初、终霜期日数在130~280 d左右。平原年平均风速一般为2.5~4.5m/s,春季常有沙暴天气出现,全年日照时数为2 400~3 100 h,多年平均水面蒸发量为900~1 400mm,陆地蒸发量为400~500mm。

河北省共设11个省辖市、23个县级市、143个县(区)和6个自治县。2000年底总人口6 744万人,共有54个民族,以汉族为主,其次为满族、回族、蒙古族等。根据河北省统计资料,全省耕地面积646.59万hm2、水田14.56万hm2,林地面积407.21万hm2,草场面积589.01万hm2。有效灌溉面积443.58万hm2。2000年底,国民生产总值5 107.69亿元,国内生产总值5 088.96亿元,地方财政收入248.80亿元。

水系及水资源

境内地势起伏较大,受地形、降水等因素影响,发育了不同水系,河流众多,呈扇形分布。河流长度在10km以上的有300多条,分属海河、滦河、辽河、黑龙港河和内陆河水系。海河水系由漳卫南运河、子牙河、大清河、永定河、北运河、潮白河、蓟运河等组成,占全省总面积的66.4%(参见彩图Ⅲ—3)。

Ⅲ—3 河北省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据1980年全国第1次水资源评价成果,河北省地表水资源总量151.6亿m3/a,地下水资源总量149.63亿m3/a,扣除地下水与地表水重复计算量63.03亿m3,全省水资源总量238.2亿m3/a。水资源地区分布很不平衡,山前区水资源条件好,黑龙港和沿海地区水资源缺乏。地表水主要分布在山区,占地表水总量的79%。平原河川径流量绝大多数由汛期几次降水形成,非汛期多数河道断流。境内各河系基本上属于同一个气候区(除坝上高原外),枯水年机遇多。南北水资源丰枯不平衡,互相调剂也很困难。

水旱灾害及水土流失

河北省历史上洪、涝、旱、碱等自然灾害频繁而严重,给人民带来沉重的灾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大规模的水利建设使一般水旱灾害逐步得到控制,但受年内降雨分布极不均匀的影响,大的洪涝灾害和旱灾的威胁仍然十分严重。1963年水灾减产粮食24.6亿kg。1965年全省受旱面积317.3万hm2,成灾119.2万hm2。1972年全省平均降雨量350mm,全省受旱灾面积272万hm2,成灾面积164.6万hm2,粮食减产12.8亿kg。1981年受旱面积189.4万hm2,成灾131.8万hm2,有1 088个村、80万人饮水困难。1984年春旱严重,受旱面积394万hm2,山区有1 501个村、95.5万人,平原区有1 432个村、148万人饮水发生困难。1996年水灾经济损失巨大。1997~1999年连续3年大旱,1999年春旱、伏旱连秋旱,最大受旱面积446.6万hm2

全省山区总面积11.7万km2,1949年山区水土流失面积6.9万km2,经过不断治理,2000年底累计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4.6万km2,水土流失面积扩大的趋势得到控制,但由于边治理边破坏等原因,全省水土流失面积仍有近6万km2

水利发展

治水历程

河北水利历史悠久,几件治水大事在中国水利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战国初年(公元前422年),西门豹在邺地(今磁县和临漳县一带)倡修十二渠,直至西汉在农田灌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东汉末年曹操修建了白沟、利漕渠、平虏渠、泉州渠及新河,把河北平原几条大河连接起来,在历史上第1次形成了汇流天津附近入海的海河水系。隋唐大运河及元明清代京杭运河的部分主要河段在河北,因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河北经济和人工运河技术的发展。海河水系各主要河流的中下游河段在20世纪50年代以前大部分可通行小型船只,之后由于水资源缺乏,基本全部断航。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的水利建设大体经过了4个阶段。

(1)1949~1957年,开展以堵口、复堤和防洪排水为重点的平原水利建设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河北省连续遇到几个丰水年,东部、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区遭受严重洪涝灾害。针对河防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洪沥水排泄不畅的情况,从1950年开始,每年组织数十万民工,持续进行了潮白蓟运河系的潮白河治理;永定河系的永定河复堤修险和泛区整治;大清河系的新盖房分洪道工程、千里堤复堤工程、赵王新河工程和新辟独流减河工程;漳卫南运河系的漳、卫河复堤工程,漳卫新河疏浚和捷地减河疏浚工程;子牙河系的堤防加固和献县泛区治理工程,陡河水库建设工程。

(2)1959~1963年,在各河上游大规模修建水库工程阶段。1958年,随着群众性兴修水利高潮的兴起,河北省在《海河流域规划(草案)》的基础上,确定工程治理以防洪为主,重点在山区修建大、中、小型水库,相应完成与水库配套的水电站、灌区引水以及平原地区与灌渠配套的排水渠道工程。先后开工建设的大型水库有岗南、黄壁庄、岳城、横山岭、安各庄、西大洋、王快、龙门、临城、东武仕、洋河、邱庄等,施工高峰时动员民工200多万人。此外,20多座中型水库、近千座小型水库同时施工。再加中下游的河渠及闸、涵、桥等工程,土方、石方、混凝土等工程量总计近2亿m3

(3)1964~1979年,治理海河和打井抗旱全面铺开阶段。1963年8月上旬,海河流域中南部各河发生有水文记录以来的特大洪水。灾后,毛泽东主席号召“一定要根治海河”。河北省制定了“上蓄、中疏、下排、以排为主”的治理方针,从1964年开始进行海河流域规划设计工作。从这年开始,每年冬春动员30万以上劳力开挖中下游河道,到1979年,开挖防洪排沥河道53条,长度3 641km;修筑防洪堤3 260km,各种闸涵桥建筑物3 445座。70年代初期,在继续开挖疏浚骨干行洪排沥河道的同时,开始开发滦河水资源,向天津、唐山供水,首期工程同时兴建潘家口和大黑汀两座大型水库,以及引滦入津和引滦入唐输水工程。大黑汀、潘家口两水库分别于1973、1975年开工,到1983年汛期基本完成,蓄水运用。1983年9月11日开始通过引滦入津渠道向天津市供水,解决了天津市多年工业用水不足和市民吃咸水的问题。1984年12月26日通过引滦入唐渠道向唐山市输水。河北省1965年后进入干旱为主时期,水利工作及时调整。从1965年冬到1966年春,组织了以邯郸、邢台为中心的机井大会战,打井抗旱在全省展开。

(4)1980~2000年,加固防洪工程和发展节水灌溉阶段。1978年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防洪工程和水资源的需求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河北省在这一阶段加固整修了临城、西大洋、岗南、东武仕等大型水库和永定河、滹沱河、漳卫河、千里堤,建设了大浪淀、桃林口等水库和引黄入冀引水工程。1986年以后,在大规模农田水利建设中,地下输水管道、渠道防渗、喷灌、滴灌、节水灌溉技术得到大面积推广应用。

河北省50多年的水利建设,建成大、中、小型水库1 107座,总库容113.57亿m3;修建防洪堤防20 258km,其中主要堤防5 039km;建成水电站191座,装机容量296.6mW;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47处;打机电井86.6万眼,供水能力221亿m3/a。

防洪

洪水灾害是河北省主要自然灾害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北省多次编制了以防洪工程为主要内容的海河流域规划,在各个时期,根据国家的经济力量,由恢复堤防迅速发展到根本性治理。在“上蓄、中疏、下排”的治水方针指导下,在各河上游修建大、中、小型水库,在中下游大规模治理河道,加固堤防,修筑节制和调洪枢纽建筑物,改造和建设滞洪、蓄洪洼淀工程,开辟五大干流单独入海尾闾,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地加固水库,维修堤防,疏浚河道,加强蓄滞洪区安全设施建设,形成了初具规模的完整的防洪体系。各河设计标准从1949年以前3~5年一遇,提高到10~20年一遇。自1965年以来,各河系干支流和一级支流没有发生漫溢和决口,到2000年,维持了30余年的安澜局面。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经过50多年的水利建设,各河系的地表水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的开采量不断增加。到2000年,全省已建成大型水库21座、中型水库39座、小型水库1 047座。建有引水工程5 427处、万亩以上灌区147处、蓄水闸1 583座、机电井86.6万眼。现状全省年供水能力229.18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54.26亿m3,地下水开采量172.92亿m3,污水处理回用量1.29亿m3;引黄供水量0.71亿m3。用水结构为:工业用水31.33亿m3,城镇生活用水8.3亿m3,农村生活用水12.01亿m3,农田灌溉用水169.52亿m3,林牧副渔业用水8.02亿m3。用水量的不断增加造成地下水严重超采,到2000年底已累计超采800亿m3,引起一系列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成为河北省的一项艰巨任务。

农田水利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河北省迅速修复、改建了一些灌区,发展了一批砖石井。20世纪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随着水库的建设,兴建了一大批渠道灌溉工程,与此同时,平原农用机井也有了较大发展,机井逐步取代了砖石土井。60年代中期,在全省开始了机井建设。70年代开始在部分干旱地区打深机井,开采深层淡水。80年代在全省推广了以低压输水管道为主的节水灌溉技术,90年代喷灌、滴灌高效节水技术快速发展,到2000年,灌溉面积发展到443.54万hm2,其中节水灌溉面积197.88万hm2

城乡供水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河北省城乡供水能力逐步提高,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干旱少雨,工农业用水增加,邯郸、邢台、秦皇岛、沧州、唐山、保定、石家庄等城市相继出现了供水紧张的局面,山区和滨海地区人畜饮水困难。为解决工农业和人民生活用水,先后建成了引青(青龙河)济秦(秦皇岛)供水工程、引岗(岗南水库)入石(石家庄)供水工程,引黄(黄河)济冀(河北省)工程等,使省辖城市大部分有了地表水供水水源。同时22个县级市建设了县城供水工程。在人畜饮水困难的66县(区)修建水池、水窖、机井、扬水站,在高氟区兴建改水降氟工程。到2000年底,共使1 548万人解决了历史性饮水困难,550万人解决了饮用高氟水的问题。

水土保持

河北省从1951年试办水土保持。20世纪50~60年代初主要是在沟谷内修建谷坊坝。因措施单一,工程质量差,大多数谷坊遭洪水毁坏,水土保持效益不显著。60~70年代,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贯彻“全面规划、综合治理、集中治理、连续治理、沟坡兼治、治一块、巩固一块”的方针,搞了一批综合治理的典型社队,水土保持效益较好,但没有推开。80年代以来,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集中治理,国家加大了水土保持的投入力度,加快了治理速度,而且效益显著,在发展山区经济、抗御山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水力发电

河北省水能资源蕴藏量为304万kW,可开发资源为156万kW,这些资源主要集中在太行山、燕山山区。从1942年晋冀鲁豫边区在漳河上建成了涉县赤岸水电站起,开始了河北省水电建设的历史。1948年,在朱德总司令的直接关怀下,利用泉水建成了平山县沕沕水水电站。1949年前,全省共建成水电站4处,装机容量155 kW。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60年代到70年代初期,水电建设有了较大发展。70年代在群众办电的高潮中,全省中、小水电站达到800多座。进入80年代,水电建设已由水利工程配套转向电源建设;由分散开发转向集中择优梯级开发;由生产管理转入适应市场要求的经营管理,并加强电气化县建设。到2000年底,全省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96.6mW,占可开发利用资源的19%,水力资源的开发潜力较大。

淡水养殖

河北省的淡水水面主要分布在已建的1000多座大中小型水库和洼淀、池塘,宜渔水面13.3万hm2,冷、热水资源200多处。到2000年底,淡水养殖面积达到8.6万hm2,主要养殖鲢、草、鲫、鲤、青虾等水产品种,河蟹、元鱼、虹鳟、池沼公鱼、大银鱼等品种的养殖也得到较快发展。2000年全省淡水养殖鱼虾蟹年产量25.69万t。全省尚有4.6万hm2的水面未开发,淡水养殖发展的潜力较大。

水利改革

1978年后,河北水利改革不断深化。通过水费改革,对水利工程供水按照核定水价收费,结束了无偿用水的历史。加强了水资源管理,除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之外,取用水资源要缴水资源费。水利建设投资改变了国家单一无偿投资的格局,形成了多元化的投资局面。水利工程管理体制已不再是只有国家统管,通过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股份合作制、个体管理的水利工程已达71.5万项。基层抗旱服务组织在改革中不断发展壮大,全省共建有抗旱服务队159个,固定资产达到1.94亿元,成为农村抗旱的生力军。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制定了一系列地方水法规,各级水利部门均设有水利执法机构,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局面开始形成。

机构与队伍

1949年8月1日,河北省水利局在河北省人民政府成立时建立,负责统一管理全省水利工作。经过几次的名称变化和改革,特别是1980年以来的3次改革,到2000年6月,省政府重新核定河北省水利厅行政编制74人。流域机构有引滦工程管理局、大清河河务管理处、子牙河河务管理处、南运河河务处,有科研、设计、施工、水文、水库、灌区等直属单位12个。各市县(区)均设有水利(务)局。到2000年底,全省水利系统从业人员55 656人,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才18 527人。

展望

针对当前河北省水资源供求矛盾突出,水利工程抗灾能力较低,水环境恶化,水土流失严重等问题,河北省将围绕建设经济强省的发展战略,坚持防汛抗旱并重、开源节流并举、开发保护统筹、兴利除害相结合的方针,继续实施科教兴水、可持续发展、依法治水三大战略。近期要加速供水、防洪、水生态环境三大保障体系建设进程,强化水资源宏观调控能力,加速水利经营方式机制的战略性调整,提高水利经济整体素质和竞争能力,以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近期工作重点是积极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和节水设施、器具,建立节水型社会;兴建蓄水、引水工程和外流域调水工程,优化配置水资源;加强防洪工程建设,建立防洪减灾社会体系;搞好水资源保护,加速水土流失治理,改善水生态环境;兴建农村饮水工程,提高农村饮用水标准;建设水电工程,开发水力资源,实现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变,为21世纪中叶全省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发展战略奠定坚实的水利物质基础。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