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水利
编辑基本信息
概况
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桂)地处中国西南边陲,位于104°29′~112°04′E、20°54′~26°20′N之间,陆地总面积23.76万km2;南临北部湾,东南连广东,东北接湖南,西北靠贵州,西与云南接壤,西南与越南共和国毗邻;陆地国界边境线总长1 020 km,海岸线长1 595 km。海拔800 m以上的中山面积占全自治区总面积的23.8%,海拔500~800 m的低山面积占16.5%,丘陵面积占10.5%,喀斯特山地面积占20%,台地面积占6.4%,平地面积占20.9%,水面面积占1.9%;耕地面积仅占总土地面积的1.1%。因此,广西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一片海”之称。广西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域,气温较高,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年降雨量在1 250~1 750 mm之间,降雨量多集中在4~9月。
广西是多民族地区,除汉族外主要聚居着壮族、瑶族、侗族、仫佬族、毛南族、回族、京族、彝族、水族和仡佬族等11个民族,此外还有布依族、满族、黎族、蒙古族、土家族等28个民族成分。到2004年底,全自治区共辖南宁、桂林、柳州、梧州、北海、玉林、贵港、钦州、防城港、贺州、河池、百色、来宾和崇左共14个地级市,10个县级市,69个县、32个市辖区;2004年底全自治区总人口4 890万人,有效灌溉面积153.22万hm2,节水灌溉面积61.14万hm2。粮食总产量1 975万t,人均有粮404 kg,2004年国内生产总值3 32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403.68亿元。
水系及水资源
广西河流众多,水量丰富,河流总长度为34 000余km;集雨面积在50 km2以上的河流有1 200余条,其中集雨面积在1 000 km2以上的河流有69条,河网密度为0.144 km/km2。全自治区河流分属3个水系:①珠江水系。它是广西的主要水系,在广西境内的集雨面积为20.76万km2,占广西总面积的85.8%;流入珠江水系的大小河流有784条,其中郁江、黔江、桂江、贺江等是珠江流域西江水系的主要支流。②长江水系。分布在桂东北,有30条小河流,它们是湘江、资水上游的支流;湘江发源于广西的海洋山,通过兴安县的灵渠把珠江和长江两大水系联系起来。③独流入海河流。广西共有123条独流入海河流,其中较大的河流有南流江、钦江、茅岭江、防城河、大风江、北仑河和九洲江等。此外,还有那坡县的百都河,流入越南属红河水系(参见彩图Ⅲ—20)。
Ⅲ—20.广西壮族自治区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广西河流主要靠降雨补给,河流水文变化特点是:年季节变化大,一般年份4~8月的来水量占全年总来水量的70%左右;而且年际变化大,丰水年常呈洪涝灾害,枯水年出现旱灾;河流汛期长,一般长达半年;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等。
广西多年平均降雨量约为3 600亿m3,径流总量为1 880亿m3,全自治区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7 520 MW,可开发的水电资源量为16 446.6 MW,其中红水河规划可修建10个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12 000 多MW。岩溶地区河流的特点是地表径流少,地下水丰富;全自治区地下水蕴藏量为844亿m3,其中浅层地下水资源量为390亿m3;长度超过10 km的地下河共248条。
水旱灾害及水土流失
(1)水旱灾害。由于降雨的时空分布不均,岩溶地形地貌分布广和沿海风暴潮等因素的影响,广西水旱灾害具有频发性、季节性、区域性、连续性和周期性,而且旱涝并存、旱涝交替、灾情严重等特点。灾害性洪水具有集中程度大、集中速度快、持续时间长等特点。1915年7月10日西江梧州站洪峰流量达54 500 m3/s,梧州市80%的街道受淹水深达3~5 m,浔江两岸尽成泽国。1947年6月西江的降雨量为历年同期平均降雨量的2~3倍,各江水位上涨,梧州水文站连续14 d的洪水流量均在30 000 m3/s以上,灾区遍及郁江、浔江、柳江及红水河上游各地,重灾区有38个县,受灾人口224万人,受灾耕地面积26.93万hm2,受损房屋40万间。1994年6~7月广西连续出现2场特大暴雨洪水,全自治区90%以上的县市遭受不同程度的洪涝灾害,尤其是经济发达的西江走廊、桂中、桂东南地区及梧州、柳州、桂林等重要城市遭受洪水的严重破坏,损失巨大。在6月份的洪水中,梧州市街道受淹面积达98.5%,对外交通、通信大部分中断,城区40多万人受洪水困扰;柳州市有107条街道进水,市区272家企业停产。据统计,全自治区1994年6~7月的洪灾损失总计达367亿元。
(2)水土流失。1949年,全自治区水土流失面积约1万km2,1988年应用遥感技术调查土壤侵蚀状况统计,全自治区水土流失面积为2.95万km2,年平均土壤侵蚀总量为7 401.45万t,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12.74 t/km2,以水蚀为主。2000年以来,水土流失呈扩大趋势。广西水土流失的产生与发展,主要是自然因素和人为不合理的开发建设及生产活动所致。
水利发展
治水历程
公元前214年,秦代开凿兴安县灵渠为广西水利建设之始。公元692年开凿了位于临桂县境内的相思埭,868年在防城各民族自治县的江山半岛上修建了沿海的潭逢运河。史籍中有关广西农田灌溉的记载始于唐代(710年),宋元时期农田水利有了一定的发展,明清时期筑坝防洪、引水蓄水灌溉等水利建设有很大的发展,民国23年动工修建的宁明县海渊拦河坝为广西第1座钢筋混凝土重力坝。到1949年广西有效灌溉面积为26.71万hm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1952年,广西面临着国民经济恢复的繁重任务,水利以群众性小型塘坝建设为主。1953~1957年,人民政府重视水利,把兴修水利作为农村和农业生产的中心工作,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和任务,制定了正确的政策和得力的措施,在水利建设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1958~1965年,水利建设经历了发展和调整阶段,在发展中开工建设了一大批水利工程设施,并在调整阶段得到部分配套与完善。1966~1976年,水利建设历经波折,期间全自治区水利建设累计投资10.35亿元,占全自治区财政总支出的11.9%。“六五”计划期间和“七五”计划期间(1981~1990年),全面贯彻“巩固改造,适当发展,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水利建设方针,积极发展城乡供水,大力建设中小型水电站,实行转轨变型,全面服务;在水库除险加固与灌区渠系配套维修、水利工程综合经营、河海堤防整治、农村水电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八五”计划期间和“九五”计划期间,步入水利快速发展时期,贯彻“加强管理、挖掘现有水利工程潜力,加大改革力度、加强水政建设”的方针;建成了一批大中型水电站,其中天湖水电站是净水头为1 074 m的中国第一高水头电站;“天湖水电站高水头压力钢管研究”获国家科技成果三等奖。1996年,“广西千万亩水稻节水灌溉技术研究”获国家科技成果一等奖。
水资源开发利用
到2004年底,全自治区已建成大小水利设施66.56万处,其中:水库4 383座,总库容250.49亿m3(其中大型水库32座,总库容152.99亿m3,中型水库181座,总库容52.89亿m3);塘坝7.06万座;水井水柜41.98万处;排灌机械4.32万处;建成堤防总长2 707.95 km(其中主要堤防长587 km,标准海堤长122.32 km);建成农村初级电气化县49个。全自治区已初步形成具有农田灌溉、水力发电、人畜饮水和城乡供水等水资源综合开发与利用的水利水电工程体系。
水资源保护
1980年以前,广西各主要江河水质基本良好。1981~1985年广西各地新建了一批制糖、造纸等污染水源的工厂企业,形成新的污染源,致使部分河流的局部水域枯水期污染严重,一些遭受污染的河流水质未得到有效的控制。1999年对西江水系、桂南沿海诸河、洞庭湖水系29条主要河流进行了水质监测,评价河段65个,评价河段总长4 962.67 km;评价结果:全年期水质达到Ⅲ类标准的断面有44个,水质超过Ⅲ类标准的断面有21个,其中丧失一切使用功能的超Ⅴ类水质的断面有6个。全自治区主要江河水污染以有机物污染为主,主要污染物质有挥发酚、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高锰酸盐指数、总锌、总铅等。主要污染源为制糖业、造纸业、淀粉业及工矿企业的工业废水和城镇生活污水。地下水水质情况:全自治区主要城镇地下水水质基本维持在地下水环境标准Ⅱ~Ⅲ类之间,部分井点存在着铁、锰和大肠菌群超标现象。
20世纪70年代末,漓江水体污染事件被新闻媒体揭露后,为保护桂林漓江的水质,在国务院的帮助和支持下,自治区人民政府采取坚决措施对漓江沿岸的20多家主要污染源工厂实施停产、转产或转移,才得以保护漓江良好的水质。1998年建成桂江水质预警预报系统。加强立法和执法的力度,实行严格的排污管理与监督等。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水资源保护工作形势仍十分严峻。
防洪
广西洪涝灾害频繁,产生的洪涝灾害损失巨大。多年来虽修建了一些防洪工程,但标准普遍偏低,广西主要的城市如柳州市、梧州市等在1998年以前仍然是不设防的城市。1988、1994、1996年和1998年的几次特大洪水后,从1995年开始进行广西防洪体系规划与部分城市的防洪工程设计。在防洪规划中提出了主要江河防洪体系及防洪控制性工程(百色、龙滩、大藤峡、老口、洋溪等水利枢纽工程),重点水库(19座大水库、174座中型水库)防洪除险加固,主要城市(南宁、柳州、梧州、桂林、贵港)防洪,重点市县(32个)城区防洪,重点河段沿江防洪,沿海堤防加固建设等防洪工程体系规划和水土保持、洪水预警预报系统等非工程措施规划;1998年中央给予专款资金使广西防洪工程建设有很大的进展,到2004年底已基本建成50年一遇的河西河东防洪堤;柳州市建成了40多km长的50年一遇防洪堤,南宁市已建成江北堤路园工程,江南防洪堤工程正在建设之中;其他重点城市也已经完成或正在开展城区防洪堤建设。在完成广西沿海设计波浪和设计潮位研究的基础上,开展了沿海标准海堤建设,已建成合浦县西沙联围、钦州市康熙岭海堤等标准海堤。
农田水利
广西农田水利事业历史悠久。2004年底全自治区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53.22万hm2。积极推广水稻“薄、浅、湿、晒”节水灌溉技术;渠系水有效利用系数由1990年的0.42提高到2004年的0.48;完成大小渠道防渗总长966.3 km,累计达到58 064 km,为渠道总长的1/4左右;开展高效节水灌溉示范项目23项和大型灌区节水改造项目11项;宾阳、上思等9个被列入国家300个节水增产重点县建设的任务基本完成。20世纪末,在干旱缺水的山区大力开展地头水柜节水灌溉工程,据2004年底统计,全自治区共建成46余万个地头水柜,新增旱地节水灌溉面积2.52万hm2。
城镇供水
广西主要城市的供水与排水仍大都由城市建设部门负责,水利部门的城镇供水工程得到一定的发展。据2004年底统计,水利部门管理的乡镇供水工程300余处,日供水量113万m3;同时,水利部门累计投入9.71亿元解决农村人畜饮水困难。
水土保持
广西水土流失为水力侵蚀,可分为面蚀、沟蚀和重力侵蚀3类。据广西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1988年编制的“广西水土流失严重地区水土保持规划(1988~2000年)”中对10个较严重的土壤侵蚀区的统计,面蚀占流失总面积的87.9%,沟蚀占总流失面积的10.7%,重力流失占1.4%。1992年以来,坚持以小流域为单元,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合理配置工程措施、植物措施和农业措施,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坚持以生态效益为中心,治理水土流失与产业开发、农民脱贫致富、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三同步。
水力发电
广西水力资源丰富而煤炭资源贫乏,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了发展广西电力“水主火辅”的方针。20世纪80年代进入大发展时期。被列入中国水电“富矿”的红水河,可开发水力资源量占全自治区总量的48.78%左右。1981年国务院审定批准了“红水河综合利用规划报告”。广西第1座大型水电站——红水河上总装机容量为400 MW(4×100 MW)的大化水电站于1983年12月投产发电;1992年广西第1座特大型水电站——红水河上总装机容量为1 210 MW(4×302.5 MW)的岩滩水电站投产发电;在此期间,还建成了红水河上游黔桂界河上的天生桥(一级、二级)大型水电站和广西境内的恶滩、百龙滩等中型水电站;此外,还在其他河流上建成天湖、马骝滩、叶茂、昭平、京南、贵港、左江、大埔、浮石等一批中型水电站。至2004年底,广西水电总装机容量达到5 585 MW(含天生桥一、二级水电站属广西份额的部分)。岩滩特大型水电站的单机容量排在全国水电机组单机容量的第4位。在小水电建设中,贯彻以“小型为主,服务为主,社办为主”和“土洋并举,发电和动力并举,大中小结合,小水电与国家电网相结合”的方针;广西地方电力发展很快,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广西地方电力建设以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为中心,加强电网建设、配套和管理,电源建设以单机容量500 kW以上骨干电站建设为主。到2004年底地方水电总装机容量达3 180 MW。
内河航运及海洋运输
灵渠在漫长的历史时期中发挥过一定的作用,但在20世纪40年代末湘桂铁路通车后,它的航运作用逐渐被取代。目前除黔江、浔江、西江可全程通航外,自治区内的大小河流仅为局部通航。沿海港口城市中,防城港已具有20个万吨级货运码头,钦州港已具有2个万吨级深水港码头,北海港也是通往东南亚的出海通道。2004年11月在南宁市召开的中国—东盟博览会,更进一步体现出广西的区位优势;广西是中国惟一既沿海又沿边的省份,是华南经济圈、西南经济圈与东盟经济圈的结合部,是中国西南地区最便捷的出海通道,是中国与东盟各国交往的重要门户和通道。
淡水养殖
淡水养殖水面以水库水面为主。多年来结合水利工程的综合经营,对水库的可养殖水面开发淡水养殖,已放养面积占可放养面积的70%左右;除常规淡水鱼类外,还引进银鱼等多种鱼种进行养殖。
滩涂开发
广西濒临北部湾海域,浅海滩涂广阔,有水深0~5 m的浅海面积1 430余km2可供开发。由于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域,5月~10月热带气旋活动频繁,在热带气旋的侵袭下往往出现狂风、大暴雨,形成风暴潮洪灾害,对沿海滩涂开发有较大影响。1991年完成了“广西沿海海河堤防工程加固整治与滩涂开发规划报告”,“九五”计划期间加大了海堤加固和建设的力度,进行标准海堤建设,为沿海滩涂开发提供可靠的保障。
水利改革
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的颁布实施为标志,水利步入了“依法治水”的新阶段。随着水利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的确立和改革的深化,逐步形成水利为社会,社会为水利的新格局。水利面向市场,转换机制,水利行业自我维持、自我发展的实力有所增强。广西水利系统组建了综合经营公司、开发公司、物资公司、水利电业有限责任公司等,在取得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同时,重视和加强行业的自身建设,促进水利队伍的稳定。此外,对外经济协作、学会学术交流和引进资金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机构与队伍
广西历史上的水利工程是由地方官员主持修建的。民国时期开始设置不完善的水利管理部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利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水利机构较健全,水利建设队伍不断壮大,是水利建设事业的蓬勃发展时期,开工建设了一大批大中型水库,为广西水利水电建设打下了基础。2000年6月,自治区水利电力厅更名为自治区水利厅。据2004年底统计,广西水利与地方电力系统共有水利生产经营单位1 701个;全自治区水利系统从业职工总数为64 332人,其中机关1 931人、事业29 255人、企业33 146人。
展望
“十五”计划期间要着重抓好以下6方面的工作。
(1)抓好计划与规划的实施。广西水利厅在广泛收集资料的基础上,认真分析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考虑水利发展的需要和财力的可能,坚持“全面规划、统筹兼顾、标本兼治、综合治理,兴利和除害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防洪与抗旱并举”的原则,组织编制了“广西水利发展‘十五’计划及2015年长远规划报告”。依据该报告的发展目标,广西水利厅编制了“桂西北山区地头水柜集雨节水灌溉规划”、“广西沿海标准海堤建设规划”、“广西西江流域重点防洪城市规划”、“广西防洪体系规划”、“广西水土保持规划”、“广西乡镇供水规划”、“广西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工程规划”和“广西南流江综合整治工程规划”等专业规划。
(2)加快防洪减灾体系建设进程。建设防洪控制性工程——百色水利枢纽工程,完成大藤峡、洋溪、老口等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的前期工作;完成南宁、柳州、梧州、桂林、贵港等重点城市及30多个县城的城区防洪工程建设,加快重点海河堤防工程建设,加强水利与防洪信息系统等非工程系统的建设。
(3)推进西电东送工程建设。抓紧西电东送龙头工程——推进龙滩水电站的建设进程;充分利用西部大开发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地方电力建设,并应多方筹资抓紧中小水电资源开发,如长洲水利枢纽工程、百龙滩水电站扩建、乐滩、平班、洞巴、下福、那吉、巴江口、南山、金鸡滩等大中型水电站的前期工作,并开工建设;在完善49个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的基础上,抓好24个农村中级电气化县建设及验收工作;2004年完成农村电网改造投资11.73亿元。
(4)推进水务一体化进程。认真履行国务院“三定”规定的水行政部门对水的管理职责,在试点的基础上,逐步建立全自治区城乡水务一体化管理体系。加强水资源执法管理,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加强用水计量管理,加强节约用水和水资源保护,努力建设节水防污型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城镇供水、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供水市场。
(5)推进水利现代化建设进程。加大水库枢纽工程观测设施现代化建设;大力发展先进节水灌溉技术,积极推进桂中治旱工程建设;抓好11个大型灌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和更新改造,做好乐滩引水工程配套及渠道工程,加强渠系建筑物配套与更新改造和渠道防渗;稳步推进桂西北地头水柜建设和为农业产业调整服务的优化供水;积极推进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管理规范化建设,加快水土流失区的综合治理;加强水利信息和水文观测设施现代化建设。
(6)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培养。引进高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对传统水利进行更新改造;开展结合自治区实际的技术攻关,解决技术关键课题;提高水利建设与管理的科技含量。加大水利人才开发的力度,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重点培养信息型人才、外向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