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地质学
编辑基本信息
研究工程建设所涉及的地质问题的学科。工程地质学致力于勘察、研究、解决因工程和人类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导致的工程和环境问题。
工程地质学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作为一门应用科学,工程地质学的发展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在人类历史上许多古代宏伟建筑物的建设都隐含着工程地质知识,但直到20世纪20~30年代才发展成为现代科学的一个分支。太沙基(K.Terzaghik),斯蒂尼(J.Stiny),萨瓦连斯基(Ф.Л. Саваренский)等曾为工程地质学的建立作出过重大贡献。1962年召开的第24届国际地质大会建立了国际工程地质学会,形成全球工程地质学界的联合。中国自20世纪50年代起,逐步形成有自己特色的工程地质理论和实践体系,谷德振和刘国昌为此作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许多大型工程的不断开工建设,工程地质的理论和实践又有了重大的发展,如工程地质力学、环境工程地质学的开拓、地质工程的创立以及系统工程理论和非线性理论的应用等,促进了工程地质学从定性评价向定量评价的跃进,提高了工程地质学在解决工程问题中的地位和作用。工程地质学科在理论、技术方法和工程应用各方面均得到长足的进步,进入了现代科技行列,并对工程地质学的国际发展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与工程地质学关系最为密切的相关学科是环境地质学和岩土工程。三者虽隶属于不同的学科分支,但都具有边缘学科的特点,在研究领域、服务对象和某些基础理论方面相互交叉和渗透。
工程地质学作为一门综合学科和应用科学,涵盖若干专门学科领域,如论述岩土体的工程性质及其形成与演化规律,以及作为建筑物地基和围岩稳定性和天然建筑材料适用性研究的工程岩土学;研究与工程有关的各种动力地质现象和过程以及地质灾害的发生、发育和分布规律的工程动力地质学;研究各类地区工程地质条件的形成和演化规律,进行区域性工程地质特性和区域构造稳定性评价的区域工程地质学;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的相互作用,进行地质环境质量评价和环境效应预测,协调工程建设和环境的依存关系的环境工程地质学;为指导工程地质勘察工作,运用正确的勘察程序、技术手段和方法,以查明工程地质条件,进行工程地质问题预测,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所需地质资料的工程地质勘察原理;以及研究地质体加固和支护,不良地质环境治理和地质灾害防治的地质工程等。
工程地质学的最新发展还表现在其研究内容的充实和提高,并形成了若干新的研究方向和领域。例如,工程地质力学以地质结构对工程地质条件和特征的控制作用为理论基础,指导工程岩土体稳定性评价;应用非线性理论研究工程地质问题的非线性规律;而系统工程学、信息工程学等则以新的思维方法,为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工程地质学的发展在总体上经历了工程地质特性和条件评价,工程地质问题分析,工程地质力学分析,达到环境工程地质和地质工程阶段,即追求地质、环境与工程的协调,是今后工程地质学继续发展的主攻方向。
工程地质学是水利工程建设中最重要的基础学科之一。在半个世纪的大规模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中,中国的水利工程地质工作者在工程地质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方面,取得了丰富的成果,在水利工程建设的区域构造稳定性研究、坝基工程、高陡边坡工程、大型地下厂房和洞室群工程、喀斯特地区建坝、河床深厚覆盖层勘探等方面,都有重大进展,创造了许多新经验,推动了中国工程地质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