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水利
编辑基本信息
概况
1997年3月14日,经八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设立的重庆直辖市(简称渝),位于中国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过渡地带,中国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富集的西部地区结合部,长江上游三峡库区及四川盆地东南部。市域地跨105°17′E~110°11′E、28°10′N~32°13′N,东西长470km,南北宽450km,全市面积82 403km2。全市地貌以山区丘陵为主,其中中山和低山占75.8%,丘陵占18.2%,台地占3.6%,平坝占2.4%。
重庆市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7~18℃左右。东部和中部沿长江两岸年降雨量1000~1200mm,东南部和东北部降雨量1200~1 500mm,西部个别地区(如潼南、大足)常年降雨量则不足1000mm。其主要气候特点是:冬暖、春早、夏长、秋凉;云雾多、日照少、湿度大、风力小,无霜期长;雨量充沛,却时空分布不均;气候温和,但气象灾害频繁,气候资源丰富且光热水同步。
2000年底,重庆市辖15个市辖区、4个县级市、17个县、4个自治县,全市总人口3 0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 430.20万人。耕地面积158.32万hm2。国内生产总值1 589.60亿元,地方预算内财政收入104.4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 275.9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 892.44元。
水系及水资源
重庆市境内江河纵横,水系发达(参见彩图Ⅲ—22)。
Ⅲ—22.重庆市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重庆市水资源有以下特点:
(1)过境水量极为丰富。除长江及其主要支流嘉陵江、乌江外,还有流域面积在3000km2以上的河流18条,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上的河流37条,流域面积在50km2以上的河流374条。入境河流36条,出境河流主要是长江。多年平均入境水总量为4 005亿m3,出境水总量为4 440亿m3。过境水量虽然丰富,但由于河流切割深,利用较为困难。
(2)当地水资源量不足。重庆市当地水资源由地表水资源和地下水资源组成,地表水资源主要由降水形成。多年平均降雨量1208.3mm,多年平均径流深621mm,全市多年平均水资源量511.4亿m3。地下水储量为131.66亿m3,可开采量45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为1 665m3,约为全国人均水资源量的75%。
(3)西部地区水资源严重不足。重庆市水资源分布不均,东部大于西部,北部大于南部。重庆西部地区当地地表径流总量多年平均26.16亿m3,人均569m3,仅为全市人均水资源量的34%。
(4)水能资源丰富。重庆市水能理论蕴藏总量为1 388万kW,其中长江占80%以上,嘉陵江占9.9%,其他河流约占10%。可开发水能资源760万kW,占理论蕴藏总量的52%。
(5)重庆市境有长江、嘉陵江等通航河流25条,全程1 600余km,以西南最大的开放港口重庆港为轴心,连通沿江城市并和海上运输线联结,目前区域内水上运输总里程已达4000km以上。
水旱灾害及水土流失
重庆市由于降水的时空分布极为不均,且山地和丘陵面积占幅员的90%以上,因而洪旱灾害频繁,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造成较大威胁,素有十年九旱之称。
洪灾主要有本地暴雨、过境洪水、本地暴雨加过境洪水3种类型。每年夏季(4~9月)全市各地都有几次较强的雷阵雨天气过程,形成暴雨和大暴雨。此种降雨来势凶猛,雨量集中,极易给当地造成灾害。过境洪水是当地并未下雨,系流经受害地的江、河上游降大暴雨,给中下游沿江两岸和低洼地带造成淹没、冲毁损失。本地暴雨加过境洪水的灾害损失更重,且持续时间较长。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工程库区,丘陵和山区面积占全市面积的90%以上。由于受复杂的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水土流失十分严重。据1999年遥感调查,全市水土流失面积为5.21万km2,占全市面积的63.26%,年均侵蚀模数4 261 t/km2,年均土壤侵蚀量达2.22亿t。
水利发展
治水历程
1949年前,重庆市只兴建了为数不多、蓄水有限的蓄水塘和开渠架榭引山泉水,以及筑堤堵溪用龙骨水车、汲水筒等提水工具引提水入田灌溉,可灌面积甚少,农田防旱抗旱能力很低。
1949年后,党和政府年年组织人民群众兴修水利,取得了巨大成绩。20世纪50年代初期,兴修小型塘堰和提灌试点。1955年进行小水库试点。1958年,开展群众水利建设运动,修建了一大批小型水库和机电提灌工程。但由于不少工程未经勘测设计就仓促上马,留下不少隐患,不能发挥效益。60年代初期,修建了一批高扬程电灌站。1964年以后,发展了一批电灌网和水电站工程。1971~1978年,完善和发展了一批中、小型水库和一些水电站工程,后期还进行了喷灌建设。1978年以后,水利工作的重点转移到“加强管理、续建加固、配套挖潜、开展综合利用、发挥工程效益”上来。90年代,特别是重庆设直辖市以来,新上了一大批中型水库骨干工程,堤防工程建设也有了较大发展,是重庆水利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
重庆市的水利建设有4个特点:①重庆山丘毗连,灌区相对分散;同时,由于投资体制的制约,修建大型水利工程不易,因而现有工程以小型为主。此外,从1994年开始,在缺水易旱地区组织动员群众兴修微型水利,已建成微型蓄水池34万多口。②境内溪河切割较深,水低田高,提水灌溉发展较早、较快。③工程艰巨。重庆境内山峦起伏,渠道沿等高线傍山而行,蜿蜒曲折,灌区连绵,渠道长,渠系建筑物多,因而工程艰巨,造价高。④水力发电以河流梯级开发模式为主。
水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
到2000年底,重庆市已建成各类供水工程18.9万处,年设计供水能力64.8亿m3。其中开发利用当地水资源39.4亿m3,占60.8%,地表水开发利用程度7.7%;开发利用过境水资源23.78亿m3,占36.7%,开发利用程度0.59%;开发利用地下水1.62亿m3,占2.5%,开发利用程度1.2%。
在水资源管理上,市人大常委会于1997年10月17日颁布实施了《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现已完成各区、县(自治县、市)和重庆市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和水中长期供求计划的编制和审定,实施取水许可证制度达100%,实现了水资源的统一管理;每年定期发布《重庆市水资源公报》;实行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为水资源开发利用和节约保护提供了必要的经费保证。2000年着手编制重庆市水资源保护规划。
防洪 重庆直辖以来,重庆市加强防洪工程建设,主城6个区及涪陵、万州、江津、合川、潼南、黔江、酉阳、巫溪等区、县(市)的重点城市堤防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效果良好。
重庆主城区地处长江、嘉陵江两岸,由于设防标准低,年年遭受洪水威胁,加之三峡工程建成后,两江水位升高,淹没面积增大,江岸滑坡程度加重,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将造成更加严重的威胁。实施两江防洪护岸综合整治工程,有利于重庆市主城区防洪护岸能力的提高和库区岸壁的整治,有利于长江主航道功能的维护和发挥,有利于沿江生态环境的治理和保护,有利于城市景观的美化和投资环境的改善,是一项一举多得利国利民的公益性综合工程。
农田水利
到2000年底,已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181 869处(不含微型水池),其中具有农灌功能的水库2 730座。设计灌溉面积72.05万hm2,有效灌溉面积62.51万hm2,占耕地面积的40%;实际灌溉面积44.95万hm2;蓄引提水总能力384 746.96万m3;年供水量306 405.40万m3。水利网络初步形成。现有正在建设的中型水库17座,待其全部建成后可新增蓄引提水能力近3亿m3,新增灌溉面积8.43万hm2。
乡镇供水
到2000年底,重庆市水利系统累计建成乡镇供水工程852处,日供水能力107万m3,有10个县城供水由水利部门管理。
水土保持
从20世纪80年代初恢复机构,1984年开始在原重庆市各区县开展了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试点工作。1989年国家实施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工程以后,重庆市水土保持工作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2000年底,全市共有30个区、县(自治县、市)先后被列入长江上游水土保持重点防治区,开展了426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5 184km2,取得了较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狠抓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的同时,建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执法体系和专门机构,出台了一系列地方配套文件。据统计,全市2000年审批水土保持方案3 124项,生产建设单位投入防治经费8 543万元,查处水土保持违法案件405件,征收水土保持防治费、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255万元。人为水土流失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水力发电
多年来,重庆市积极开发利用水能资源,建设了一大批水电工程,地方电力总装机容量达1 330MW,其中水电装机容量990MW;2000年地方电力发电量53亿kW·h,其中水电发电量40亿kW·h。全市100%的乡镇、99.2%的村、98%的农户用上了电,全市农村基本实现了初级电气化。
水利法制建设
重庆自建直辖市以来,先后颁布实施了《重庆市水资源管理条例》、《重庆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办法》、《重庆市水利工程管理条例》、《重庆市河道管理条例》、《重庆市水文管理暂行办法》、《重庆市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办法》等一系列地方法规及规章,加大了对水利工程、水土保持、河道管理等方面水事违法案件的查处,维护了良好水事秩序。
水利改革
1979年以来,特别是重庆自建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积极开展水电企业改制和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取得显著成效。在水电企业改革方面,组建了重庆市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成为重庆地方电力企业的“航空母舰”。其股东单位有“三峡水利”和“乌江电力”两家上市公司。
在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方面,重庆市大力推行租赁、拍卖、承包等多种形式,盘活了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到2000年底,全市80%的小型水利工程完成了产权制度改革。
机构与队伍
重庆市水利局除内设处室外,事业单位设有水电与农村电气化发展中心(处)、水资源管理站、河道管理站、水土保持监测总站、水利工程质量监督中心站、水利电力学校、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水利工程综合经营管理站、水利电力勘测设计研究院等。企业单位有水利电力产业(集团)有限公司、水利电力建设公司、兴源供水技术有限公司、水利电力物资供应公司、水利公司、江河建设有限公司等。2000年局机关在职职工67人,离退休职工93人。
展望
“十五”期间,重庆市水利发展的指导思路是:坚持贯彻执行兴利与除害结合、开源与节流并重、防汛与抗旱并举的水利建设方针,抓住三峡工程建设、重庆直辖和西部大开发三大历史机遇,突出水资源供给、水环境保护和防洪减灾3个重点,依法治水,科学兴水,大力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的转化进程。
总体目标
①逐步建立起安全可靠的水资源供给与高效利用的保障体系。到2005年全市水利化程度达到45%,解决195万农村人饮,乡镇自来水受益率达100%,确保县城以上城市用水。②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防洪保安保障体系。到2005年主城区达到50年一遇,沿江县城达到20年一遇的防洪标准,完成全市1 388座病险水库的除险加固任务。③初步建立起有效的水环境保护保障体系。到2005年完成1万km2水土流失治理任务,建立起从市到区县的水保预防监督体系,有效遏制城乡饮水水源污染和初步改善饮水质量。④初步建立起统一、严密的管理保障体系。到2005年实现全市水资源统一管理,部分区县水务管理一体化,全部水利工程实行分级负责管理。
重点项目
①在水源供给项目上,续建17座重点水利工程,争取新上一批大中型水库和调水工程,实施大灌区配套改造和节水工程,搞好乡镇供水和农村人饮工程。②在防洪保安项目上,续建和新建主城区和长江、嘉陵江、乌江干支流沿线城市的堤防工程,整治1 388座病险水库,加强防汛、水文、河道管理的重点基础设施建设。③在水环境保护项目上,继续实施三峡库区江河两岸、重点建设项目区和已成水库库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工程,控制主城区的江河水域和重点次级河流及饮水水库的水质污染。④在农村电气化项目上,实施24个区县(市)的农网改造工程,争取新上19个农村水电电气化县建设项目,有计划地兴建一批优质水电电源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