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鱼道

编辑
所属类别:过鱼设施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鱼道
外文名称:

供鱼类溯河洄游通过闸(坝)的过鱼设施,参见彩图Ⅴ—48。鱼道利用鱼类的向流性,用水流诱引鱼类自下而上逐步洄游通过闸坝。鱼道有连续过鱼、管理方便的优点;但过鱼费时,鱼类体力消耗较大。鱼道可分为水池式和槽式2种基本形式(见图)。

Ⅴ—48 鱼道

水池式鱼道和垂直挡板式槽式鱼道示意图

(a)水池式鱼道;(b)垂直挡板式

水池式鱼道

1883年始建于苏格兰胡里(Hury)坝,是用短渠连接的多级水池,一般是绕岸开挖,水流条件接近天然河道。水池式鱼道适用于低水头。当地形和地质条件不利时,开挖方量太大,已很少采用。

槽式鱼道

20世纪初,比利时人丹尼尔创建边壁加糙和全断面加糙的丹尼尔式鱼道,以后逐步发展为垂直挡板式槽式鱼道或称竖缝式斜槽鱼道,适用水头也较过去增高。槽式鱼道又称鱼梯,是在斜槽中用隔板构成若干个小的梯级,隔板上有溢流堰和过鱼孔口。当上下游水位有较大变化时,需用活动堰、叠梁或其他措施调整下游进口和上游出口在水位变幅内的水深及流量。槽式鱼道由进口段、槽身段、出口段和辅助设施(供水设施、观察记数站等)组成。槽身段是鱼道的主体,多采用矩形断面。槽身的基本尺度(宽、水深、底坡)、隔板形式及间距,关系到鱼道内的水力条件,可根据过坝对象的生物学特征、洄游能力和过鱼密度等来决定。槽身要求水流平稳,宜采用同一底坡和等距离隔板布置,较长的槽身在中途可设一休息室。美国、加拿大等国为鲑科鱼类设计的鱼道槽身宽度为4~12 m,底坡为1∶20~1∶10,级差多为0.3 m;中国为鲑科鱼类设计的鱼道槽身宽度为1~4.5 m,底坡为1∶50~1∶30,级差为0.04~0.07 m。辅助供水设施主要是给鱼道进口及厂房集鱼系统补水,以增加诱鱼流速。水源可引自水库,也可从坝下游抽水。当上游水位降低致使鱼道的过槽流量和水深不足时,需从水库引水补给。

美国哥伦比亚河流域的邦纳维尔(Bonneville)、约翰代(John Day)等10多个水力发电站新建的鱼道成功地解决了鲑科鱼类通过20~34 m较高水头枢纽的洄游问题。中国于1960年建成第一座鱼道,至20世纪末已建成30余座。

鱼道设计仍处于发展阶段,理论计算比较困难,常需通过水工模型试验确定各部分的型式和尺寸。实践表明,水头较高的鱼道过鲑科鱼类比较成功,对其他鱼类效果不理想,大个体底层鱼类(如鲟科鱼类)尚不能成功地通过鱼道。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