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尔加河

  • 欧洲第一大河。发源于俄罗斯莫斯科西北部的瓦尔代丘陵,向东北流至雷宾斯克,转向东南流,至古比雪夫折向南,流至伏尔加格勒后,向东南注入里海,沿途接纳200多条支流,重要支流有右岸的奥卡河,左岸的卡马河(见图)。伏尔加河是一条平原河流,全长3 688 km,河源海拔仅228 m,距河源不远的勒热夫海拔降到162 m,以下3 000多km的河段总落差只有190 m(里海海面低于大洋水面28.5 m),干流平均比降为0.007%,流速缓慢,河道弯曲,河中多沙洲和浅滩,两岸多牛轭湖和废河道,沿途流经森林带、森林草原带和草原带。伏尔加河流域属温带大陆性气候,上游气候湿润,年降水量500~600 mm,径流量大;下游气候干燥,年降水量只有200~300 mm。春季的融雪水是主要的补给来源,最大流量出现在春季,春季的径流量占全年的50%以上。每年11月末开始封冻,翌年4月解冻,封冻期约100~140 d。流域总面积138万km2,占东欧平原总面积的1/3。年入海水量2 520亿m3,占里海来水总量的70%。右岸支流奥卡河发源于中俄罗斯高地,向东北流至下诺夫哥罗德市附近汇入伏尔加河,河长1 478 km,流域面积24.5万km2,河口年平均流量1 230 m3/s。左岸支流卡马河发源于乌拉尔山脉西坡,至喀山城以南汇入伏尔加河,河长2 030 km,流域面积52.2万km2,流域内森林茂密,水量丰富,河口年平均流量为3 760 m3/s。伏尔加河自古比雪夫以下直至河口,在1 000 km的下游河段内有少数短小支流,来水量很少。伏尔加河的航运发达,干支流可通航水道总里程达1.7万余km,承担俄罗斯全国航运总量的2/3,是俄罗斯内河航运的主干道。通过列宁伏尔加河—波罗的海运河可到波罗的海;经白海—波罗的海运河与白海相通;沿莫斯科运河可达莫斯科;通过伏尔加河—顿河运河沟通亚速海和黑海。大型河港有特维尔、雷宾斯克、雅罗斯拉夫尔、下诺夫哥罗德、喀山、乌里扬诺夫斯克、新古比雪夫斯克、萨拉托夫、卡梅申、伏尔加格勒和阿斯特拉罕等。伏尔加河流域各河可开发的水能资源约1 200万kW。伏尔加河和卡马河上已建成的11座梯级水电站总装机容量为11 355 MW,年发电量为399亿kW·h。其中以伏尔加格勒水电站装机2 563 MW为最大,其次为古比雪夫水电站装机2 300 MW。 伏尔加河水系示意图 300多年来,伏尔加河曾发生过20次灾害性春洪(其水位比多年平均水位高出11 ~13 m),其中以1908、1909年和1926年为最大。1908年卡马河卢加站实测洪水流量为12 626 m3/s,受灾地区遍及伏尔加河上中游,受灾人口超过5万,农田一片汪洋。为了抗御洪水灾害,在伏尔加河的干支流上修建了大、中、小型水库807座,总库容1 900.8亿m3,有效库容906亿m3,其中以古比雪夫水电站库容580亿m3为最大。

嘉陵江

  • 中国长江上游流域面积最大的一级支流,又称白水、潜水、阆水、渝水。上游有东西两源,东源为正源,发源于秦岭南麓陕西省凤县东峪沟;西源名西汉水,发源于甘肃省天水市平南川。两源在陕西略阳县白水镇汇合后南流,经阳平关于广元市大滩乡入四川省境。至广元市昭化镇纳右岸支流白龙江,复向南经苍溪、阆中、蓬安、南充、武胜等市县,于重庆合川县纳渠江及涪江,至重庆市汇入长江(见图)。河长1 120km,流域面积16万km2,多年平均年径流量670亿m3,自然落差2 300m,水能理论蕴藏量15 250mW。 嘉陵江水系示意图 嘉陵江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就有17条,如东河、西河、白龙江及涪江、渠江等。流域地势西、北、东部高,向东南部倾斜。广元市昭化镇以上为上游段,长357km,地跨秦、巴山地,河流穿行于秦岭、巴山崇山峻岭之中,由于河谷深切,形成峡谷,水流湍急。在广元市朝天镇附近,干流横切海拔900~1 100m的剑门山,形成清风峡和明月峡,有“嘉陵江上小瞿塘”之称。昭化镇至合川县为中游段,长633km,流经四川盆地丘陵区,河道自上而下逐渐开阔,河曲发育,素有“九曲回肠”之称。合川以下至河口段为下游段,长130km,大部流经盆地东部平行岭谷地带,水面宽150~400m,在横切华蓥山支脉时,又形成峡谷,为著名的嘉陵江小三峡(沥鼻峡、温塘峡、观音峡)。嘉陵江流域大部分属亚热带湿润气候,雨量丰沛,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1000mm,其中50%集中在7~9月。暴雨集中时,易成洪灾。少雨季节,中游盆地旱灾也很严重。嘉陵江是长江流域的多沙河流,强产沙区位于亭子口以上,尤以西汉水为甚。由于上游黄土区土质疏松,中下游紫红色页岩又易于风化,加之岸坡很陡,耕垦过度,造成坡面侵蚀强烈。据北碚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含沙量2.25 kg/m3,年平均输沙量1.7亿t。流域内人口约4 300万人,耕地面积262万hm2,中下游丘陵平原区是四川省重要粮食产区和丝绸之乡,还有重庆、绵阳、南充、合川等众多工业城市。嘉陵江陕西略阳以下可通木船,中下游可通机动船。1949年以来,流域内已建成碧口、升钟、宝珠寺三座大型水库和盘龙、马回、青居等中小型水电站,灌溉面积已达96万hm2。规划兴建亭子口等重点水库及灌区,并规划以干流广元至重庆段作为长江水系航运主通道,发展航运事业。

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

  • 组织亚洲及太平洋地区各国小水电事业的科学研究、人员培训和技术交流的国际组织。设在中国浙江省杭州市。1979年9月,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亚太经济社会委员会(ESCAP)在尼泊尔加德满都召开的第1次国际小水电经验交流和技术转让会议上,中国、尼泊尔、泰国、菲律宾、挪威、马来西亚6国代表提议,在亚洲设置一个小水电研究培训的国际机构,以广泛交流亚太地区各国小水电的技术经验,加快小水电的发展。1981年11月,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与中国对外贸易部,正式签署了在中国杭州市建立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的项目文件。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的主要任务是:①进行小水电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发展工作;②对发展中国家的小水电专业人员进行技术培训;③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小水电技术咨询服务和援助;④交流亚太地区各国和地区发展小水电的技术信息。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的执行机构是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1983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在杭州主持召开的亚太地区小水电高级官员及高级专家会议后,提出并被批准建立亚洲和太平洋地区小水电区域网(RN-SHP)。网的秘书处设在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秘书处下设技术顾问小组(Technical Advisory Group,TAG)。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同时又为中国农村电气化的科研和技术服务,在中国的名称为“水利部农村电气化研究所”。亚太地区小水电研究培训中心建立以来至1999年,先后举办亚洲、拉丁美洲以及太平洋地区的国家从事小水电的高级官员、技术专家培训班34期,培训人员545人次。参与并协助联合国有关组织和一些国际性学术、金融机构召开10多次国际性会议,进行有关小水电方面的技术转让和经验交流。组织国内小水电专家及有关厂、校,对马来西亚、圭亚那、巴西、越南、古巴等国家和中国西部西藏、新疆等经济不发达的地区,提供技术服务、设备成套供货及机电安装工作。由该中心编辑和出版《小水电》、《SHP-NEWS》中英文版,发行到中国各地和99个国家。网址:http://www.hrcshp.org

多瑙河

  • 欧洲第二大河。发源于德国南部的黑林山东麓,干流流经德国、奥地利、斯洛伐克、匈牙利、克罗地亚、塞尔维亚和黑山、罗马尼亚、保加利亚、乌克兰等9国,于罗马尼亚最东部的苏利纳注入黑海,是欧洲一条重要的国际河流。奥地利维也纳以上为上游,河道沿巴伐利亚高原的北缘自西向东流,穿行于山地、丘陵之间,河谷窄深,河床坡降大,多险滩湍流,经过捷克高原南部的丘陵地区,进入维也纳盆地。上游接纳发源于阿尔卑斯山脉北坡的莱希河、伊萨尔河、因河等。维也纳至塞尔维亚和黑山与罗马尼亚之间的铁门峡谷为中游,河谷宽阔,河道弯曲,水流平缓,多汊河。中游接纳摩拉瓦河、瓦赫河、赫龙河、蒂萨河及德拉瓦河、萨瓦河、南摩拉瓦河等。铁门附近,河流进入长达140km的峡谷,有的谷宽仅150~200m,水深流急,水能资源丰富。铁门以下为下游,河谷宽阔,接近河口时,河网密布,形成长达80km的三角洲,河宽达15~20km。下游接纳发源于喀尔巴阡山脉南坡的奥尔特河、锡雷特河、普鲁特河等左岸支流,而右岸支流较少,且多为源短小河(见图)。多瑙河全长2 850km,流域面积81.6万km2,有大小支流300多条。流域属温带气候区,具有由海洋性气候向大陆性气候过渡的性质。干支流的上游地区年降水量1000~1 500mm,中下游平原地区为700~1000mm,冬季降雪占年降水量10%~30%。春季河流水位上涨,以阿尔卑斯山脉和喀尔巴阡山脉的融雪水补给为主,高水位一直延续至夏季。夏末秋初,河水位下降。秋季由雨水补给,水位再次上升。冬季河流封冻期不长。河口年平均流量为6 430m3/s,年入海水量2 030亿m3。多瑙河是世界上开发利用程度很高的河流。干流规划水电站74级,装机容量8 230mW。已建和在建梯级水电站53级,总装机容量5 350mW,其中1970年由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两国共同建成的铁门水电站,装机2 050mW,是多瑙河流域最大的水电站;1983年,两国又合建铁门2级电站装机432mW。流域内各支流已建装机容量100mW以上的水电站29座,共计装机容量8 300mW。干流梯级水电站均建有船闸,可以通航。多瑙河干流为自由通航的国际航道,德国乌尔姆以下2 500km航道航运繁忙。干流沿岸有维也纳、布达佩斯、贝尔格莱德等城市,支流可通索非亚和布加勒斯特,旅游业很发达。德国已在多瑙河上游凯尔海姆建成向北通至莱茵河支流美因河的莱茵河—多瑙河运河,从而构成黑海至北海、贯穿欧洲大陆的水上运输大动脉。中下游已发展灌溉面积500万hm2,远景将逐渐扩大。奥地利的首都维也纳防洪任务很重,除堤防外,还开挖一条分洪道,可分洪5 200m3/s。匈牙利境内修有400km堤防,设计防洪标准为100年一遇。 多瑙河水系示意图

洞庭湖

  • 中国第二大淡水湖(参见鄱阳湖)。位于湖南省北部,长江荆江河段南岸,是长江中游重要的调蓄湖泊(参见彩图Ⅰ—14、59)。洞庭湖北纳长江的松滋、太平、藕池、调弦(1958年堵塞)四口来水,南和西接湘、资、沅、澧四水,由岳阳市城陵矶注入长江(见图)。洞庭湖水系流域面积为26.28万km2,多年平均过境水量3 161亿m3,其中四口入流1 180亿m3,90%以上来自汛期,可削减长江干流洪水1万~1.5万m3/s;10月以后,长江水位降低,湖水对长江流量起补充作用。洞庭湖区及周围平原地区是重要的商品粮、经济作物和水产基地。 Ⅰ—14 洞庭湖卫星彩色影像图周乐群供稿 Ⅰ—59 洞庭湖畔王璋摄 洞庭湖水系示意图 洞庭湖经历着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的演变过程。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洞庭湖只是君山附近称巴丘湖的一个小湖泊,长江洪水期间,与一江之隔的云梦泽相连。由于长江和云梦泽水沙关系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云梦泽不断缩小,长江大水年,迫使江水更多地进入巴丘湖,致使湖面不断增加,至19世纪20年代,湖面扩大到约6000km2,世称“八百里洞庭”。随着长江四口和四水挟带的泥沙入湖沉积,围垸垦殖,湖面和容积逐渐缩小,至1949年,已缩小至4 350km2,容积293亿m3。1971年城陵矶水位34.5m,湖面为2 820km2,容积220亿m3;1995年水位34.03m,湖面仅为2 691km2,容积174亿m3。洞庭湖湖区堤垸始于明代,至清末堤垸总数达到1 094个,至1935年堤垸总数约1 700个以上。以后经大水的溃废及兼并,至1949年堤垸总数共计993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湘鄂两省30万军民,共同建成了荆江分洪区,并在虎渡河黄山头兴建节制闸,四水尾闾和湖区堤防也普遍进行了加高加固,同时,还进行了大量的洪道整治、堵支并流、联圩并垸,建设确保垸和蓄洪垸。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洞庭湖电力排灌工程建设,使大部分垸田排灌自如,旱涝保收。70年代,在继续发展电力排灌的同时,大搞渠系配套建设;滨湖各县依山傍湖堤垸还修建了一批撇洪工程。80年代,滨湖各县又开展了以加固堤防为中心的水利建设,将湖区原有的993个小垸合并调整为266个大垸,防洪堤线由6 406km缩短为2 943km。湖区耕地面积由约40万hm2增加到58万hm2。扩大耕地面积虽对农业生产有利,但也减少了调蓄洪水的能力。1998年长江发生大洪水,洞庭湖水位超过历史最高水位,造成湖区溃垸139个,受灾人口34.65万,受淹耕地2.37万hm2。1998年大水后,加大了治理力度,洞庭湖防洪减灾能力有较大提高。

《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

  • 1986年1月2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6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4次会议通过,同日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34号公布,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根据2000年10月31日第9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8次会议《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的决定》进行了修正。《中华人民共和国渔业法》包括总则、养殖业、捕捞业、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法律责任和附则,共6章50条。总则国家对渔业生产实行以养殖为主,养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国务院渔业行政主管部门主管全国的渔业工作;国家对渔业的监督管理,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国家鼓励渔业科技研究,推广先进技术,对成绩显著的单位和个人,由各级人民政府给予精神的或者物质的奖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和渔政监督管理机构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参与和从事渔业生产经营活动;外国人、外国渔业船舶进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生产或渔业资源调查活动,须经国务院有关部门批准,并遵守本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机构对外行使渔政渔港监督管理权。养殖业国家鼓励全民所有制单位、集体所有制单位和个人充分利用适用于养殖的水域、滩涂发展养殖业;国家对水域利用进行统一规划,确定可以用于养殖业的水域和滩涂;单位和个人使用国家规划用于养殖业的水域、滩涂的,使用者应向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由本级人民政府核发养殖证;从事养殖生产,不得造成水域的环境污染;国家建设征用的集体所有的水域、滩涂,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有关征地的规定办理。捕捞业由国家确定渔业资源的总可捕捞量,实行捕捞限额制度;关于内海、领海、江河、湖泊等捕捞限额总量,由各级政府确定,并逐级分解下达;制造、更新改造、购置、进口的从事捕捞作业的船舶,必须经渔业船舶检验部门检验合格后方可下水作业。渔业资源的增殖和保护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行政主管部门应对其管理的渔业水域统一规划,采取措施,增殖渔业资源,并据国家有关规定向受益单位和个人征收渔业资源增殖保护费;不得在禁捕区和禁渔期进行捕捞,不得使用禁用的渔具、捕捞方法和网具进行捕捞;在鱼、虾、蟹洄游通道建闸、筑坝,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建设单位应建造过鱼设施或采取其他补救措施;用于调蓄、灌溉等功能的水体,有关部门应确定渔业生产所需的最低水位线;禁止围湖造田;进行水下爆破、勘探、施工作业,对渔业资源有严重影响的,作业单位应事先同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渔业主管部门协商,采取防止或减少对渔业资源损害的措施;造成渔业资源损失的,由有关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有关作业单位赔偿。法律责任对使用破坏渔业资源的渔具、网具的,对在禁渔区、禁渔期进行捕捞和销售非法捕捞物的,对偷捕、抢夺他人养殖的水产品的,对破坏他人养殖水体、养殖设施的,对无养殖证从事养殖、无捕捞许可证擅自捕捞的等,均应根据相应规定分别给予行政的或法律的处罚。对外国人、外国渔船违反本法规定,擅自进入中国管辖水域,从事渔业生产或渔业资源调查的,将视其情节轻重依法处理。附则规定本法自1986年7月1日起施行。

英国水利机构

  • 英国政府与水有关的部门主要有环境、运输和区域部(Department of the Environment, Transport and the Regions),农业、渔业和粮食部(Ministry of Agriculture, Fisheries and Food)。环境、运输和区域部是负责国家的水政策以及涉及有关水的法律等宏观管理方面的事务,监督实施有关法规和政策,包括监督1991年水法规定的取水许可制度的执行情况。农业、渔业和粮食部负责制定和指导实施洪水和海岸防御计划,提供基本防御体系的补助金等。在英格兰和威尔士,与水有关的机构有环境署(Environment Agency)、水服务办公室(Office of Water Service)、水公司(Water Company)、地方管理局(Local Authority)。环境署成立于1996年,主要职责是代表政府制定和执行环境标准、负责水资源的规划和管理,包括取水和污水排放许可证的行政管理,以及防洪工作。水服务办公室主要负责保证水公司履行法律规定的职责,监督水公司的财务管理,宏观调控水价,制定水公司的服务标准。原水务局供水和污水处理部门和水公用事业单位改制后组成317个供排水公司和16个供水公司,较大的公司业务范围包括供水和排污(含污水处理),较小的公司只经营供水业务。地方管理局负责各级洪水及海岸防御工程的规划、设计、建造与维护,以及土壤排水工作。在苏格兰与水有关的机构有苏格兰环境保护署(SEPA)。在北爱尔兰与水有关的机构有北爱尔兰的环境部、农业和乡村发展部、地区发展部。1989年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水工业实行了私有化,供水的水净化部门由私营公司负责,实行股份制,而苏格兰和北爱尔兰的供水和污水处理部门仍为公用事业单位,没有私有化。

汉水

  • 汉水水系示意图 中国长江重要支流,又名汉江,湖北省襄樊市以下称襄河。发源于陕西省宁强县秦岭南麓,东南流,经陕西省南部、湖北省西北部和中部,在武汉市注入长江(见图)。汉水长1 577km,流域面积15.9万km2。干支流涉及甘、陕、川、豫、鄂5省。北以秦岭、外方山和伏牛山与黄河流域分界;西南以大巴山、荆山与嘉陵江、沮漳河相邻。自然落差1 964m,多年平均年径流量560亿m3,水能蕴藏量10.93 GW,可开发量6.14 GW。河源至湖北省丹江口为上游,长925km,属盆地峡谷相间河段,其间有汉中盆地,是西北农业发达地区之一,是陕西省最大的稻谷产地,也是古代兵家必争之地;丹江口至湖北省钟祥市为中游,长270km,为丘陵和河谷盆地,其中南阳盆地唐白河地区约有耕地90余万hm2,大部分分布在平原和浅丘区,是有名的农产区;钟祥以下为下游,长382km,流经江汉平原,多曲流和洲滩,汛期洪水常与长江洪水遭遇,又因入江口段狭窄,水泄不畅,极易泛滥成灾。汉水流域处于副热带季风区,多年平均气温15~17℃,年降水量约800~1 100mm。雨量年内分布不均,5~10月降水占全年的75%左右。暴雨常发生在7~9月,有些年份10月也出现暴雨,形成较大洪水。流域径流较丰沛,丹江口多年平均年径流量380亿m3,碾盘山(黄庄站)517亿m3。碾盘山1964年实测最大洪峰流量29 100m3/s,1935年调查最大洪峰流量5万多m3/s。据史料记载,在1822~1949年的128年间,有65年汉水干堤或主要支堤溃决。1935年大洪水干堤决口14处,从光化以下直至武汉,16个县市一片汪洋,淹没耕地45万hm2,受灾人口370万人,8万余人丧生。1983年上游发生相当100年一遇洪水,白河站最大洪峰流量3.1万m3/s,安康老城全部受淹。历史各朝代对汉水进行过一些治理开发工作。西汉初年,在汉水的一些支流上筑堰引水,灌溉农田。三国时,诸葛亮以汉中为基地,屯兵垦田,兴修水利,以壮国力。抗日战争时期,汉水干流与褒河、湑水上修建有汉惠渠、褒惠渠和湑惠渠等水利工程,发展农田灌溉。1949年后,干流上兴建了丹江口、石泉、安康等水库,支流兴建了黄龙滩、鸭河口、石门等水利水电工程,开发利用水力资源;在中下游平原区,加强培修堤防,大规模地修建防洪排涝和分蓄洪工程,如杜家台分洪工程、沔阳的排湖和沙湖大型电力排灌工程、横跨数县的汉北大型排涝工程等,以减轻洪涝灾害。汉水中下游通过水库和分蓄洪区调蓄可防御100年一遇洪水。灌溉面积达133万hm2。已建水电站装机容量达2.20 GW。经过航道整治和丹江口水库调蓄,航道得到改善,150 t级船队从武汉溯江而上,通过丹江口水库的升船机可直达陕西白河,襄樊以下可通航300 t级船队,钟祥以下可通航500 t级船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