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中国水电建设

编辑
所属类别:中国水电建设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水电建设
外文名称:

中国内地自1912年建成第1座水电站(石龙坝水电站)到1949年的37年中,中华民国政府在内地建设的水电站规模都很小,总计装机容量仅略多于10 MW。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期间,在东北、海南岛和台湾建过一些大中型水电站,总计装机容量900余MW,但在战争中遭到很大破坏。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全国实际水电装机容量仅有360 MW,年发电量12亿kW·h(不包括鸭绿江上水丰水电站的中国部分和台湾省的水电站)。1999年底,中国水电装机容量已发展到72.97 GW(未包括台湾省,下同),年发电量达2 129亿kW·h,分别为1949年全国总装机容量和年发电量的202.7倍和177.4倍。到2000年,已建成500 MW及以上水电站29座,按统计口径计算,总装机容量34.461 5 GW,年发电量1 288.3亿kW·h(表1)。在建大型水电站7座,总装机容量23. 15 GW,年发电量1 027.83亿kW·h(表2)。

表1 中国已建500 MW及以上大型水电站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水电建设发展可分为5个阶段。

表2 中国正在建设的大型水电站(截至2000年底)

(1)1949~1957年是水电建设的开创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培养干部,建立机构,查明水能资源,开展大江大河的流域规划,为大规模兴建水电站做好准备。首先对丰满水电站进行恢复改建,装机容量由121.5 MW增加到554 MW;同时建设了一批中小型水电站,主要有四川龙溪河第一级、福建的古田溪第一级、浙江的黄坛口、江西的上犹江、广东的流溪河等水电站,以及河北的官厅、辽宁的大伙房、安徽的佛子岭等水库的水电站。在边远地区建成新疆的乌拉泊、西藏的夺地、海南岛的东方等水电站。到1957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到1 019 MW,年发电量48.2亿kW·h。1957年浙江新安江水电站和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开工,中国开始建设大型水电站。

(2)1958~1965年是中国水电建设的较大发展阶段,浙江的新安江、广东的新丰江、甘肃的盐锅峡、湖南的柘溪和鸭绿江上中国、朝鲜合建的云峰等5座大型水电站相继投产,建成广西的西津、湖南的双牌和北京的密云等18座中型水电站。截至1965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3 020 MW,年发电量104.1亿kW·h。1958~1959年一大批大中型工程仓促开工,由于资金和材料不足,以及质量事故等,被迫停工,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据统计,由于停工、报废所浪费的资金超过4亿元。

(3)1966~1976年水电建设经历了动乱阶段。设计、科研机构多被撤销,水电前期工作停顿,在建工程的规模减少了,影响了后期的发展。但是由于前一时期工作的基础扎实和水电职工的努力,这一阶段的水电建设仍取得较大成果,先后投产的有甘肃的刘家峡和碧口,湖北的丹江口,四川的龚嘴,浙江的富春江,宁夏的青铜峡和河南的三门峡等7座大型水电站,以及辽宁的桓仁、湖北的黄龙滩、安徽的陈村、陕西的石泉等43座中型水电站。此外,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小水电每年装机300~400 MW,截至1976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14.655 GW,年发电量456.4亿kW·h。在此期间,开工的水电站主要有长江干流上的葛洲坝、贵州的乌江渡、湖南的凤滩、广西的大化、青海的龙羊峡和吉林的白山等。

(4)1977~1985年是水电建设进一步发展的阶段。1976年以后,恢复和重建了勘测、设计和科研机构,逐步扭转了水电前期工作被动落后的局面,1977~1980年又一次完成了全国水能资源普查,更全面地调查统计了全国水能资源蕴藏量和可开发水能资源,并对黄河上游、红水河、大渡河、雅砻江、澜沧江、乌江、瓯江、闽江等江河进一步作了规划。首次编写了“十大水电基地开发设想”,开始了西北、西南大江大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在此期间,葛洲坝一期工程965 MW、白山一期900 MW、乌江渡630 MW,大化400 MW等大型水电站陆续发电,太平湾、红石、马迹塘、恶滩、牛路岭、南桠河、大寨等一批中型水电站也陆续投产。截至1985年底,全国水电装机容量达25.6 GW,年发电量达868亿kW·h。

(5)1986~2000年是中国水电建设蓬勃发展阶段。1986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大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七五”计划要求:“大力开发黄河上游、长江中上游干支流和红水河流域水能资源,建设一批大型水电站,在东北、华东等地区建设一批中型水电站。”为加快水电开发,采取了鼓励地方、部门和企业集资办电;发挥价格杠杆对电力供求的调节作用;对国家安排的电力基本建设,实行投资包干办法。在此期间投产的水电站中,百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共有16座,包括:四川的二滩,湖北的葛洲坝,青海的龙羊峡和李家峡,福建的水口,广西、贵州的天生桥一级和天生桥二级,云南的漫湾,湖南的五强溪,湖北的隔河岩,广西的岩滩,山西的万家寨;还有吉林的丰满和白山经过扩建后晋升为百万千瓦以上电站。在此期间投产的大型抽水蓄能电站有广东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和浙江天荒坪抽水蓄能电站,使中国百万千瓦以上的水电站由1985年的1座猛增到17座。此外有一批百万千瓦以下的大型水电站以及大量的中型水电站投产,包括陕西的安康、四川的宝珠寺和铜街子、云南的鲁布革、贵州的东风、湖南的东江、江西的万安、吉林的老虎哨、北京的十三陵抽水蓄能电站、河北的潘家口、福建的沙溪口、浙江的紧水滩等。在此期间,小水电也有较大发展,到1999年底止,全国小水电装机容量已达23.48 GW。这一时期是中国水电发展最快的时期,特别是1994年12月14日世界上最大的水电站——三峡工程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中国水电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

中国水电建设的主要特点:①大部分水电站具有巨大的综合利用效益,可以同时满足发电、防洪、航运、灌溉、供水、旅游和水产养殖等要求,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②许多河流的地形、地质条件较为有利,峡谷河段多,落差集中,水量丰沛,可以用较小的工程获得较大的发电效益。③水能资源分布较广,适于大中小型并举,采用多种方式进行开发。④水电站的兴建带动了区域性大电网的形成,承担电力系统的调峰、调频、调相和事故备用等任务,提高了电力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