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中国农田排水

编辑
所属类别:农田排水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中国农田排水
外文名称:

中国发展农田排水,可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据《考工记·匠人》记载,井田的沟洫制是将田间多余水分,由“畎、隧、沟、洫,以入于浍川”,说明3 000年前,中国已有相当完备的明沟排水系统。唐宋时期,已有大规模的排水工程,如沧州无棣县的无棣沟,

州任丘县的通利渠等。五代时期,在江苏太湖流域已形成浦塘河网,用以排水、灌溉和航运。

据统计,全国低洼易涝耕地面积约有2 400万hm2,经过50余年的治理,到2000年,全国治理涝渍面积达2 098万hm2,其中达到10年一遇以上治理标准的有375万hm2,5~10年一遇的842万hm2,5年一遇以下的881万hm2。改良盐碱耕地面积584万hm2,占应治理面积的72%。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的自然条件和涝渍灾情不同,其相应的排水要求各异。涝渍比较严重的南方平原圩区、黄淮海平原地区和东北平原沼泽地区等,排水要求迫切;雨量稀少的西北地区,排水要求不太强烈。

南方平原圩区的主要排水措施:首先修堤筑闸,联圩并圩、撇洪、截流,解决好农田排水的前提即防洪问题;其次采取合理的除涝措施,如分片排涝、等高截流、力争自排、辅以提排、留湖蓄涝、排蓄结合、排灌兼顾、综合治理等。为了控制这一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多采取内外水分开、高低水分开、灌排系统分开、水旱作物分开等措施来排除渍水。

黄淮海平原地区的农田排水,一般是除涝、治渍、防治盐碱等多种目的相结合。首先要解决排水的出路,增辟或整治排水河道,完善排水系统;在此基础上整修具有一定沟深、间距,能够满足除涝、治渍和防治盐碱要求的田间沟(管)道系统。在地下水适于灌溉的地区,可结合井灌发展竖井排水,即通过井灌增加地下水的消耗,降低地下水水位,起到井排的作用,并利用水井排除浅层地下水,从而达到防止土壤沼泽化和盐碱化的目的。这是一项综合治理旱、涝、盐、碱的重要措施。

东北平原地区除采取与上述2类地区相似的农田排水措施外,在沼泽土地区,可根据泥炭土层的特点进行排水系统的布置,确定排水沟深度和排水模数等。

西北地区干旱少雨,蒸发强烈,农田排水的任务主要是排除灌溉退水,以防止灌区土壤次生盐碱化。

20世纪90年代中国暗管排水面积已超过6万hm2,鼠道排水面积约4万hm2,并已研制成大、中、小型开沟铺管机以及波纹塑料管、水泥土管、机制管等多种管材,其中大多数已在生产上得到推广应用。

中国的农田排水,还存在着地区发展不平衡、除涝标准不高、排水系统配套不全、管理不善、排水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缓慢等问题,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