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香港水利

编辑
所属类别:香港水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香港水利
外文名称:

概况

香港特别行政区(又拼Hsiang-Kang,简称港),因产沉香,又称香江、香海。位于中国东南部,地处珠江出海口东侧,地理位置为113°52′~114°30′E、22°09′~22°37′N。香港全区由香港岛、九龙半岛、新界区、沿海众岛屿(离岛)及围绕岛屿的水域组成,2000年统计,陆地总面积1 098.04 km2,其中香港岛面积80.28 km2,九龙半岛面积46.85 km2,新界区及离岛面积970.91 km2。由于填海造地工程,香港的陆地面积一直在增加。

香港的气候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多年平均年降雨量2 214.3 mm,年降雨量变化范围为1 300~3 000 mm,相对湿度77%。年平均气温23℃,月平均气温最低13.6℃(1月),最高31.5℃(7月)。年日照总时间1 948.1 h。

香港有海岸线870 km,有多个海湾和海峡,拥有世界著名的维多利亚港口。境内大部分面积为山脉和陡坡,地形比较复杂,位于新界区的大帽山(亦名大雾山)是全香港最高的山峰(957 m),境内三分之一的面积分布着花岗岩。

2000年底香港特别行政区的人口为678万人,人口密度达6 112 人/km2,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城市之一。

香港是全球性的大港口城市,金融、保险、地产、运输、仓库、通讯、进出口贸易、批发、零售、酒店、饮食等行业在香港本地生产总值中占85%左右,2000年本地生产总值12 667亿港元。

香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公元前4000年左右中国先民就在此居住。在清朝时归属广东省新安县(今深圳市),1840年鸦片战争后被英国占领。根据中英两国政府于1984年12月19日签署的《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确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于1997年7月1日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后,中央政府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的规定,设立香港特别行政区。香港特别行政区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级地方政权,直辖于中央人民政府,除外交和国防事务属中央人民政府管理外,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水域与河流

香港水域的潮汐属不规则半日潮。夏季,东北来的温暖海流带来高咸度的海水,在香港水域内与珠江来的淡水相遇,形成含盐度从东往西渐淡的布局。冬季珠江淡水来量较少,由黑海潮和台湾海流带来的海水使水域内水质偏咸且水体寒冷。

香港境内无天然大湖泊,大多数河流的长度不超过5km,汛期河流中往往出现暴涨暴落的洪水。最大的河流是香港与深圳的界河深圳河,深圳河发源于牛尾岭,出口在深圳湾,全长35 km,河床平均比降1%,集水面积310.3 km2,其中123.6 km2位于香港特别行政区内。境内其他主要河流有城门河、梧桐河、林村河、元朗河、锦田河、双鱼河等(参见彩图Ⅲ—32)。

Ⅲ—32.香港特别行政区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自然灾害

来自北太平洋西部、东海及南海的热带气旋,每年都带来狂风暴雨。热带气旋引发的山泥倾泻和地面水浸,是香港的主要自然灾害。平均计算,香港每年要悬挂6次热带气旋警告信号。1989年台风布伦达袭击香港,带来连场暴雨,受水浸影响的地区达1 170 hm2

水利发展

供水与水资源利用

受自然条件限制,香港本身无法为自己提供足够的生产与生活用水。香港的第1个淡水储水塘建于1860年,1863年开始供水到市区,但水塘容量只有9 000 m3,作用很小。1871年在上游又建造了一个容量为26.1万m3的新水塘。1910年,在新界建成了九龙水塘,容量为157.8万m3。1912年后在香港岛修建了大潭笃水坝,坝后蓄水库容622万m3。1925年和1931年分别建成石梨贝水塘和九龙副水塘,容量为45.8万m3和84.3万m3。1936年建成城门水塘,容量为1 327.9万m3。至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香港本身的总蓄水能力已达2 684万m3。1945年后,修建了大榄涌水塘,容量2 049万m3。1963年建造了坝高54.3 m的石壁水塘,容量2 446.2万m3。1968年,在吐露港北岸筑坝围海建成了船湾淡水湖,蓄水容量为2.3亿m3。1977年筑坝围海建造了万宜水库,蓄水容量为2.81亿m3

由于香港社会经济高度发展,人口稠密,本地塘库所蓄淡水远远满足不了用水需要。从1961年起,香港就向广东省购买原水。20世纪末开始,广东省供应的原水量可达每年8.4亿m3。广东向香港供水的系统是东江—深圳供水系统,取水点在广东省东莞市桥头镇的东江河畔,利用多级抽水站,经河道、隧道、管道及深圳水库将东江原水送至香港的木湖。到达木湖的东江原水,分别被送往大榄涌水塘、船湾淡水湖、万宜水库等处。

因为有了广东省的原水供应,香港99.7%的人口已用上自来水。香港现有水厂19座,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的饮用水标准,日供水量约415万m3

为节约淡水,香港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实施海水冲厕计划,建造了相应的海水供水系统。目前,每日供应用于冲厕的海水量达43.4万m3,超过70%的人口采用海水冲厕。

防洪与排涝

香港没有由境外进入的河流(深圳河是香港、深圳界河),且本地河流又短小,因此,防洪任务主要是泄洪和排涝。每年夏秋暴雨期间,因河渠排洪能力不足和潮水顶托,北部低洼地区、天然洪泛平原、排水能力不足的老城区等地方常遭水浸。新界西北、新界北及西九龙三个地区受洪涝威胁最严重。

(1)防洪标准。香港各类排水系统的防洪标准:市区排水干渠系统200年一遇,市区排水支渠系统50年一遇,主要乡郊集水区防洪渠50年一遇,乡村排水系统10年一遇,密集使用农地2~5年一遇。

(2)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香港的雨水排放系统整体计划,包括排水河渠治理,现有排水设施改善、蓄洪设施建设、雨量站及水文站建设、电脑自动化管理系统研制等。防洪排水方面的主要工程措施为:①在高地建蓄洪池,并利用已有水库、水塘拦蓄上游的雨洪;②建设隧道系统将高地的暴雨径流直接排出近海;③建设泵站将水浸地区的洪涝水直接抽排到近海水域;④改善和扩大现有的排水系统;⑤建设带泵站的防洪堤堰,保护低洼地区的乡村。

(3)治河工程。香港的天然河道,其过流能力大致上可以应付2年一遇的洪水。为使河流达到防洪标准,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对境内的河流进行了一系列的河道理直、扩阔、河岸河床衬砌工程,制定了全面改善基本排水系统的工程计划,包括治理55 km长的主要河流。由政府渠务署负责维护的河道、水渠和水道,总长超过2 100 km,1999年的河渠疏浚量超过18万m3

在新界西北部,河道治理主要集中在元朗、锦田、牛潭尾地区,目前锦田河整治工程已经完成,其他工程正在陆续开展。

在新界北部,重点是深圳河的治理,深圳河治理的第一、第二期整治工程已经完成,第三期整治工程计划在2005年完成。梧桐河和双鱼河的治理工作也在进行中。

(4)市区排水系统工程。西九龙市区正在实施大型的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计划在2003年1月完成,届时可舒缓当地的水浸问题。旺角区正计划修建大型地下蓄洪池,减轻该区的防洪压力。

香港市区的许多公用设施(电缆、管道等)都铺设在道路和人行道底下,排水系统工程建设必然会影响交通与市民日常生活。为此,有关方面现正研究采用革新性的技术,包括无坑挖掘、隧道挖掘等。

(5)乡村防洪工程。在低洼地区的乡村四周建筑防洪围堤(堰),并建泵站排内涝。迄今建成了17个此类工程,效果良好。

(6)《土地排水条例》及土地用途管理。香港许多天然河道位于私人土地内,部分水灾就是因这些河道治理不善所致。1994年香港制定了《土地排水条例》,授权政府部门可进入私人土地,治理指定的主要水道,清除障碍物,管制主要水道内构筑物的架设。该条例规定由渠务署署长负责制定监管区草图,将任何认为是重要的水道列为“主要水道”。《土地排水条例》的制定与执行,使防洪工作成效大为提高。

另外,政府制定并实施了《土地用途管理措施》,规定所有需要更改政府既有土地用途或计划的发展项目,必须得到城市规划委员会批准。若工程会严重影响排水,必须进行渠务影响评估,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工程不会加重有关地区的水浸程度。

(7)防洪警报系统。政府为易受水浸地区发布暴雨警告和特别水浸公布。当预计或确知全香港会发生强度超过30 mm/h的降雨时,发出黄色暴雨警告,降雨强度超过50 mm/h,发出红色暴雨警告,降雨强度超过70 mm/h,发出黑色暴雨警告。

在易受水浸的乡村地区,政府安装了水浸警报系统,当洪水达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警报器或自动电话通知村民。

(8)其他防洪工作。政府定期巡查公共防洪、排水设施。每年至少巡查800 km长的排水河渠。在难以进入的排水渠内装置闭路电视,对洪泛区的抽水站、洪水警报系统和其他防洪设施进行年检。

主要河流及水道已实现了实时水文监测,雨量、潮汐和水位等资料在现场自动记录后,通过信息系统网络送到监测中心,使有关部门可以快速分析水情,及时作出洪水预报和水浸警告。

政府设立了紧急事故及暴风雨应变机构,及时处理市民投诉和事故,在紧急状态下为受影响的居民提供庇护所。

山泥倾泻防治与水土保持

香港山地、陡坡多,暴雨容易引发山泥倾泻。20世纪70年代,香港发生过连串的山泥倾泻事件。为减少山泥倾泻的危害,迄今已搬迁安置了74 500多名住在受山泥倾泻威胁地区的寮屋居民。同时,对岩土工程实行管制,改善不符合安全要求的山坡,进行斜坡巩固工程,监视和研究斜坡现状和相应的地质特征,建立了专门的紧急控制中心。2000年,已完成了250个政府斜坡巩固工程和309个私人斜坡的安全筛选研究。

政府建立了电脑化斜坡资讯系统,收录了约54 000个大型人造斜坡和挡土墙的重要资料,供市民网上查询。另外,订立了植林和植被政策,以改善环境和防止水土流失。1998年全香港共植树50万棵。

滩涂湿地开发利用和保护

因发展需要,香港长期以来不断地在岸边滩涂填海造地。目前正在进行的有中环及湾仔填海工程、香港岛西区发展计划填海工程、西九龙发展区填海工程、东南九龙发展计划填海工程和香港迪士尼乐园填海工程等。

香港境内红树林地和沼泽地的总面积约6 km2。20世纪90年代后期,为加大湿地保护力度,已计划在天水围附近建设国际湿地公园,作为市镇区与米埔湿地保护区之间的缓冲区。政府立例限制公众擅自进入米埔沼泽区、盐灶下的鹭鸟林和深湾的海龟产卵海滩。全香港设立了三个海岸公园和一个海岸保护区,总面积2 160 hm2,用以保护自然和生物栖息地,并作为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活动点。

内河航运与淡水养殖

内河航运在香港航运业中占一定比例。2000年内河船舶进出香港码头的数量约35.84万艘次,装卸货物总量约4 371万t,相当于远洋轮船装卸货物总量的1/3左右。为提高内河货运效率并减低香港与珠江三角洲各地之间集装箱运输成本,1999年在屯门建成了香港首个内河货运专用码头。经香港转口的货物,约有76%来自或运往华南地区,因此,香港内河航运业是可以维持与发展的。

淡水养殖主要是鱼塘养鱼。香港现有鱼塘约1 060 hm2,主要集中在新界西北部。2000年本地塘鱼总产量约2 820 t,占香港淡水鱼消费量的6%左右。随着都市化的发展,鱼塘面积逐渐减少。

污水排放与处理

香港每日产生污水约220万m3,其中超过150万m3排入维多利亚港水域,严重影响了港口水域的水质。为处理污水,香港建成了庞大的污水收集和处理系统,包括总长度超过1 320 km的管渠网络和200座提供隔筛处理或生物处理服务的污水处理厂。迄今,香港95%的人口使用了公共污水收集系统,超过98%的污水得到收集和不同程度的处理,但仍不能解决问题。新界地区的部分河流污染严重,后海湾区的几条河流几乎成了污水明渠,水生物绝迹。近年香港水域内多次出现赤潮。

为解决维多利亚港的水质问题,并考虑将来港口四周市区人口达到580万时的污水处理需要。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制定了一项策略性污水排放计划,建造世界级大型污水处理厂和地下污水输送隧道,工程分4期,预计10年内完成。首期工程已在2001年下半年竣工,该工程可将九龙半岛及香港岛东北部的废污水由隧道送到昂船洲污水处理厂,经化学处理后排放至维多利亚港西面较宽阔的水域,参见彩图Ⅰ—57。

Ⅰ—57 香港维多利亚港

胡璟摄

展望

香港的防洪工作,重点在河(渠)道治理和改善排水(排涝)。按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有关部门的计划,2001~2004年间,要开展深圳河治理第Ⅲ阶段工程及元朗、天水围、新界北部、香港岛北部、荃湾、葵涌、青衣市区、沙田、大埔和西九龙等区的防洪排水工程,计划总投资约37亿港币。有关部门希望在完成了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乡郊排水工程、市区排水工程及主要渠务工程后,可以解决香港的主要水浸问题。

策略性污水排放计划正在陆续实施。计划的总体构思,是结合陆上污水处理和近海水体自然净化功能利用,以环保方式收集、处理、排放维多利亚港四周地区的污水。总目标是把维多利亚港区、沿岸地带、香港岛西南部的污水全部经中心处理厂(昂船洲污水处理厂)处理后,排放到香港南部海域。计划的第二期工程是建造南丫岛大型消毒厂和16.6 km长的深埋隧道。第三、四期工程是建设覆盖香港岛北部和西南部的污水收集系统。

由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主管部门对斜坡维修进行审核,协助改善斜坡维修工程,提供岩土顾问服务,并建立了电脑化的斜坡资讯系统和山泥倾泻资料处理系统,将对今后的山泥倾泻防治和处理工作带来极大帮助。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在发展建设中,力争在自然保护和其他规划之间求取平衡,以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年有关部门进行了“后海湾地区鱼塘生态价值研究”,根据该项研究结果,建议今后在后海湾附近地区的发展建设要以“不会有湿地净减少”为原则,将现有及已荒废的相连鱼塘区作为“湿地保育区”加以保育。此措施将对保护后海湾(深圳湾)沿岸的湿地系统生态和自然景观起到十分积极的作用。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