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百科

陕西水利

编辑
所属类别:陕西水利

基本信息

中文名称:陕西水利
外文名称:

概况

陕西省(简称陕、秦)地处中国内陆腹地,黄河中游西岸,位于105°29′~111°15′E、31°42′~39°35′N之间,南北长约870km,东西宽200~500km。秦岭山脉横亘东西,将全省分隔成自然条件迥异的南北两部分,秦岭以北属黄河流域,秦岭以南属长江流域。按地域全省可分为陕北黄土高原、关中平原、陕南秦巴山区3个各具特点的自然区域,总面积20.56万km2,现有人口3 605万人。由于地形、地理位置与季风的影响,形成了陕北长城以北温带干旱气候区、陕北南部及关中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区、陕南亚热带半湿润气候区。全省年平均气温5.9~15.7℃,年降雨量340~1 600mm,年水面蒸发量为800~1 600mm。无霜期陕北150~195 d,关中200~220 d,陕南汉中盆地240~269 d。2000年,陕西省直辖10个市(地区)、107县(市、区),省会为西安市。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陕西逐步形成以机械、电子、电工、纺织、化工、医药、电力、航天等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1979年以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很快,形成西起宝鸡、东至渭南的高新技术经济开发带。以煤、气、油为龙头的陕北能源重化工基地正在加速建设,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已经建成。2000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 660.9亿元,比1995年增长53.7%。

河流及水质

全省流域面积在10km2以上河流有4 296条,其中长江流域1 772条,黄河流域2 524条。流域面积大于100km2的河流有561条,大于1 000km2的河流有64条,大于10 000km2的河流除黄河外,有无定河、渭河、泾河、北洛河、汉水、嘉陵江。全省河流突出的特点:①河流险滩峡谷较多,河道曲折;②径流多集中在7、8、9月份,时空分布差异悬殊;③河流多泥沙。全省河流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平均变幅在0.5~300 kg之间,陕北窟野河温家川1958年实测最高达1 700 kg(参见彩图Ⅲ—27)。

Ⅲ—27.陕西省水系及工程分布示意图

1997年,依据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对全省10条主要河流水质进行监测评价,评价总河长2 065.3km,平均浓度超过3类的河长1 584.1km,超过5类的河长596.1km,总体污染严重。渭河、泾河、洛河、丹江、无定河、延河、嘉陵江、汉水的污染物主要为氨氮、化学需氧量、挥发酚、亚硝酸盐氮、六价铬和石油类。无定河、延河、洛河、泾河干流基本为4类水质,个别河段达5类;渭河宝鸡市以下全部为超5类水质量;汉水、嘉陵江干流为4类水质,丹江为3类水质。总体上长江流域水质好于黄河流域水质。地下水受地表污染水的入渗和古代盐湖沉积的影响,部分地区仅宜于工业用水和农业灌溉,大部分地区适宜于生活及工业用水。

水旱灾害

干旱是陕西最大的自然灾害,其次为洪、涝灾害。601(隋仁寿元年)~2000年共发生较大范围旱灾741年次,平均1.89年一次;1949~2000年共发生全省性的重旱12年次,大范围性的重旱20年次,合计32年次,平均7.6年一次。统计表明,陕西年年有旱灾,故素有“十年九旱”之说。民国十八年(1929年),三年不雨,六料无收,灾情遍及91个县,饿死者250万,逃亡约40万(当时全省共92县,940万人)农村经济几乎毁尽。1959~1961年,3年受旱面积依次为187.1万、205.5万、106.7万hm2,成灾面积分别为101.2万、120万、72.9万hm2,粮食总产分别较1958年减产4.0亿、10.4亿、13.7亿kg。1995年,是陕西历史上继1929年特大干旱年之后,65年来又一特大干旱年,全省大部分地区降水较常年偏少4~6成,561条100km2以上河流有400余条干涸,黄河、渭河、洛河、汉水、丹江几近断流,受旱面积334.6万hm2次,粮食总产量比1993年减产30.22亿kg。严重干旱先后使743万人、223万头大家畜发生水荒,西安市50万人断水,上千家企业缺电、缺水停产或半停产。因干旱造成全省经济损失66.75亿元。1997年全省80%以上地区降水低于多年平均值,形成春、夏连旱,全省受旱作物达217.3万hm2。其中,重旱120万hm2,绝收面积51.9万hm2,粮食总产1044.4万t,较1993年减少171.2万t。严重时,有310万人、12万头大家畜饮水困难,30个县城供水严重不足,一些企业被迫停产。

水灾主要有暴雨、洪水、渍涝等类型。暴雨分为局部暴雨、大面积暴雨和霖雨型暴雨。局部、大面积暴雨全省各地都会发生,霖雨型暴雨多发生在陕南和关中地区,雨期长达数日或数十日,使地下水饱和,造成雨涝、渍涝灾害。1950~2000年统计,全省累计受灾面积为1 480.63万hm2,10 816.1万人。其中,1988、1994年的局部暴雨,1977、1983、1990、2000年的大面积暴雨,1954、1981年的大面积长历时暴雨是历次较大洪水灾害中,洪水量级大、灾害损失最大的。

水利发展

治水历程

西周至隋唐,千余年间有13个朝代在陕西建都,多因政治、经济的需要而重视发展水利。继秦修郑国渠后,先后建成白渠、六辅渠、樊惠渠、成国渠、蒙茏渠、灵轵渠、山河堰、昆明池、漕渠、兴城堰和广运潭等,并引灌金氏陂、通灵陂,泾、洛、渭、褒诸水得到一定的开发利用,水车灌田也得到推广。全省灌溉事业发达,漕运兴盛,江南的米粮通过黄河和关中漕渠源源不断地运往京城长安,构成了陕西水利发展千余年的辉煌时期。民国时期,在水利大师李仪祉的不懈努力之下,继1932年建成泾惠渠工程后,又规划建设了洛惠、渭惠、梅惠、黑惠、涝惠、沣惠、泔惠渠,通称“关中八惠”;在陕南兴建了汉惠、褒惠、湑惠渠;陕北建成了定惠渠、织女渠等。1949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2.4万hm2

1949年以后,水利事业经历了3大发展阶段。

(1)20世纪50年代,按照“整修与兴修并重”和“以蓄为主、小型为主、社办为主”的方针,在改造旧有水利工程的同时,开展打井、修塘、打坝的群众水利化运动。1953年陕西始建第1座水库(白兔岭水库),后相继建成强家湾、黑松林水库和渭惠渠高原抽水灌溉工程,新开工宝鸡峡引渭、大佛寺、永宁山、羊毛湾、冯家山、新桥等水库和交口抽渭灌溉工程等,完成了三门峡库区的大规模移民。到1960年,全省有效灌溉面积达到59.89万hm2

(2)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不仅恢复了一批1960~1962年停建的工程,又新开工了一批大中型工程,其中列入国家计划的30余项。陕西现有的石门、石头河、羊毛湾、冯家山、王瑶、安康、石泉等7座大型水库均在这一时期建成或开工。到1980年,全省累计建成水库1 506座,配套机井14.54万眼,小水电站1 299处,有效灌溉面积达到132.14万hm2

(3)80年代后期至2000年,是陕西水利又一快速发展时期。羊毛湾、王瑶等一批险病水库得到加固处理。西安、宝鸡、铜川、汉中、延安、渭南等一批大中城市的供水工程和定边、靖边、彬县、蒲城、岐山、大荔、黄陵7县利用世行贷款的农村改水项目全面完成,基本完成了渭河、汉水平川段一期治理任务。建成或基本建成石头河水库西安供水工程、咸阳市引冯(冯家山水库)济羊(羊毛湾水库)调水工程、泾惠渠渠首加坝加闸、铜川马栏引水、东雷抽黄干渠以上工程、延安市王瑶水库供水、安康恒惠渠加闸、魏家堡水电站、杨凌水电站等工程。在建工程有西安黑河金盆水利枢纽、宝鸡峡渠首加坝加闸、三原西郊水库、洋县卡房水库、安康黄石滩水库、关中九大灌区改造等重点水利工程。完成了无定河、皇甫川、嘉陵江、延河、佳芦河、丹江等1 500多条小流域治理项目及水保生态项目,节水灌溉工程相继开工。社会办水利、民办水利工程成绩显著。至2000年,全省累计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0多万处,有效灌溉面积131.09万hm2,百万立方米以上的水库261座,总库容38.1亿m3

水资源开发利用

1998年,陕西省水利部门重新按1956~1995年40年同步期径流系列资料计算,全省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445亿m3。其中自产地表径流量425.75亿m3,地下水天然资源量161.11亿m3,按流域分,黄河流域123.77亿m3,长江流域321.23亿m3。全省资源性缺水非常严重,且地区分布差异很大,陕南长江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35%,水资源却占72.18%;而黄河流域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65%,水资源仅占全省的27.8%。地表水资源又多集中在汛期。因此,地区分布与年内分布与需水要求极不协调。又因高含沙河流和地形条件限制,给水资源开发利用带来了较大的难度。

根据水资源可利用量估算,陕西平均可利用水资源170.6亿m3,现状平均可供水量89.3亿m3(不含部分黄河干流可供水量),现状实际利用量82.7亿m3,水资源的综合利用程度为48.48%。

陕西实测年入境客水径流量为112.18亿m3,自产径流量425.75亿m3。平均地表水可利用量125.6亿m3,现状实际利用量46.12亿m3,利用程度为36.7%。

全省地下水综合补给量为161.11亿m3,可开采量为53.72亿m3,现状水平年平均地下水可供水量32.4亿m3,实际利用量36.5亿m3,按可开采量计算,利用程度为67.94%。根据1980~1997年地下水动态资料观测显示,全省纯井灌区和城市、工业密集地带,已经出现地下水超采,形成多处下降漏斗。关中平原40%左右的面积地下水位下降,其中,下降幅度大于10m的约占10%,降幅5~10m的约占20%。而陕南、陕北及关中台塬区70%的地区相对稳定。

防洪工程

防洪工程建设以位于经济密集地带的“一江、两河、一库区”(汉水、黄河、渭河、三门峡库区)为重点,对98条较大河流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治理,使渭河中游、汉水平川段达到10~15年一遇防洪标准。完成了安康、汉中、宝鸡、咸阳、商州等大中城市及府谷、神木、吴旗、略阳等防汛重点县的防洪工程建设,全省13座城市中安康达到防御百年一遇洪水标准,9座中型城市达到50年一遇防洪标准。62座防汛重点县,1/3达到30年一遇防洪标准。至2000年,共建成堤防5 890km,护岸工程1万多处。并对13座碍洪桥进行了拆除或改建,保证了河道的行洪断面。加强了渭河、汉水平川段防汛预警系统建设,建成了渭河干流自甘肃的天水市至陕西渭南市的微波通信干线,及以宝鸡市、咸阳市、西安市、渭南市为中心的超短波通信网和大型水库、三门峡库区的防汛预警系统,使渭河上游的汛情可在5min内传达到三门峡库区。这些防汛设施和措施有效地保护着164座城镇、482.25万人、30.4万hm2耕地和大批工业和农业基础设施的安全。

农田水利

3 000多年前的西周时期,关中西部和渭水以南已有引水灌溉。到1949年,全省共有灌溉面积22.4万hm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坚持大、中、小、微结合,蓄、引、提、调并举,至2000年,先后建成各类水利工程20多万处,灌溉面积142.39万hm2。其中,灌溉面积2万hm2以上的大型工程11处,1万亩(666.7 hm2)以上灌区156处;共有水库1 052座,总库容40.58亿m3;配套机电井15.37万眼,井灌面积50.03万hm2;抽水站1.24万处,灌溉面积39.47万hm2;节水灌溉面积48.7万hm2。全省水地面积仅占全省耕地面积的1/3,但粮食产量却占全省粮食总产量的60%,对陕西农业起着重要的支撑作用。

城乡供水

城市供水历代以古都长安的供水工程建设最为著称。汉昆明池是长安城的重要水源地之一。隋唐时期规划修建了龙首渠、清明渠、永安渠,分别引浐水、

水、

水入长安城,解决了百万人的饮水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镇供水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20世纪80年代后期,农村供水、防氟改水和城镇供水逐步成为水利部门的重要职责,得到迅速发展。自1984年开始,陕西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和一些国家政府、国际民间组织的援助,共实施近500个供水子项目,解决了约200万人的饮改水问题。1996年4月,省政府决定实施以解决农村人畜饮水为主要内容的“甘露工程”。至2000年,全省累计已解决1 308.43万人、246.56万头牲畜的饮水问题。其中“甘露工程”累计投入12.25亿元,建成各类农村饮水工程1.43万处,解决农村589.93万人、71.36万头大家畜的饮水困难,基本解决了农村的饮水困难问题。城镇供水以理顺体制为切入点,打破城乡水资源分割管理体制,1997年实现了86个县城和建制镇供水业务的统一管理。先后建成石头河水库西安供水、王瑶水库延安供水、冯家山水库宝鸡市供水、桃曲坡水库铜川市供水工程和定边供水工程,以及一批县城水源及管网改造工程,缓解了一批大、中城市和县城的供水矛盾。

水土保持

全省水土流失面积13.75万km2,主要江河多年平均年输入黄河、长江的泥沙8.39亿t,其中黄河流域7.79亿t,主要产区在龙门以上,达6亿t。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陕西水土保持坚持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耕作措施相结合,经历了由试验示范到重点推广、由注重陕北到全省推进、由单项治理到综合治理的发展过程。20世纪80年代,在黄河流域治理试点的基础上,先后开展了北洛河、无定河、皇甫川、嘉陵江流域治理和延河、佳芦河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建设,使水保生态建设的速度、质量和效益有了很大提高。陕北榆林风沙区从1970年开始沙漠治理,群众创造了多种引水拉沙造田的方法。90年代以来,沙区实施开发性综合治理,发展绿洲农业,实行林草水利综合治理,相对集中连片,形成规模效益。至1998年,共营造沙区林97.3万hm2,环绕沙区建成总长1 500km、林木面积11.7万hm2的4条大型防风固沙林带,666.7~2万hm2的成片林165块,近10万hm2农田基本实现了林网化,流沙治理程度达到68.4%,出现了变“沙进人退”为“人进沙退”的新局面。1999年开始实施“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个体承包,以粮代赈”的重要措施以后,生态环境建设成为全省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切入点。到2000年底,全省建设基本农田148.37万hm2,营造水保林499.93万hm2,种草83.53万hm2,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5万km2。现有水保设施平均每年增加保水能力32亿m3,减少土壤侵蚀2.6亿t。近20年来,全省各项水保措施累计减少入黄泥沙总量已近50亿t。

小水电建设

全省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14 384.6mW,可开发装机为6 665.6mW。其中,黄河流域44条主要河流的理论蕴藏量5 803.7mW,可开发装机为2 340.6mW;长江流域主要河流78条,水力理论蕴藏量8 580.9mW,可开发装机4 326.0mW。除装机800mW的安康电站及石泉、天桥(与山西共建)、二郎坝3座中型电站以外,主要是小型水电站。陕西小水电的发展大体经历了5个阶段:即50年代试办电站,60年代初步发展,70年代的大发展阶段,到1979年底,全省共建成小水电站1 300余处,装机85mW。80年代为巩固发展阶段,90年代以来为快速发展阶段。1983年,开始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到2000年,国家在陕西安排的3期共30个电气化县建设任务全部完成,进一步推动了小水电事业的发展。全省累计建成小水电站2 271座,装机428mW。小水电发电量达到9.52亿kW·h。

水产养殖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水产业大体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①1957~1965年为恢复阶段;②1966~1978年为缓慢发展阶段;③1979年以来,遵循以养殖为主,养殖、增殖、捕捞、加工并举,因地制宜,各有侧重的方针,国家和群众投资,以及利用世界银行贷款,发展城郊养鱼和商品鱼基地建设,大力推广养鱼新技术和新品种,使池塘养鱼、水库养鱼、湖泊养鱼、稻田养鱼都有一定规模的发展。2000年,养鱼水面达到2.86万hm2,其中,池塘养鱼9 538 hm2,水库养鱼11 631 hm2,湖泊养鱼7 475 hm2,稻田养鱼474 hm2,水产品年产量达到6.08万t。

水利改革

为实现从传统的农业水利到基础产业,从长期的事业型福利型的计划经济到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中心的产业效益型转变,陕西主要抓了以下工作:①抓城乡分割的管水体制改革。1994年,洛川县成立了全国第1个县级水务局。到1997年,全省除13个建制市外,86个县城和建制镇的供水业务全部交由水利部门统一经营管理,实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和城乡防洪统一管理。2000年,省政府又将城市地下水资源管理、保护和节约用水工作交水利部门统一管理。②全面实施水利产权制度改革,加快“三五”工程(五小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五荒地治理、建立五自机制)建设步伐。③水价、电价改革。对省属五大灌区和城市供水的水价作了较大调整。8次调整小水电上网电价,实现了与火电同网同价。④投资体制改革。采取争取国家基本建设投资、建立水利建设基金、引进外资、争取贷款、发行水利建设债券、制定调动社会和群众投资办水积极性的政策等措施,实现单纯由国家投资、群众投劳向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转变。“九五”期间,累计完成投资127亿元,是“八五”水利投资的4倍,比1949~1995年的总和还要多。⑤加快水利建设体制改革步伐。整顿和规范水利建筑市场,加强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的资质管理。水利工程建设全部实行招投标制、项目法人制和建设监理制,建立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保证国有资金的有效使用。

机构与队伍

原陕西省水利局自1949年5月27日西安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农林处接管起,到2000年,名称经过11次改变。1954年4月1日起由二级局改为省人民政府的直属工作部门,到2000年,一直是陕西惟一的水行政主管部门。其间经历了精简下放、机构改革、实行公务员制度等5次大的变革。2000年8月机构改革后,陕西省水利厅共有行政编制50人,行政处室8个,事业处室25个,21个厅直属事企业单位,全省水利系统共有职工45 367人。

展望

西部大开发给陕西水利发展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十五”水利建设将以西部大开发为契机,立足于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稳定的大局服务,围绕兴水治旱、防洪保安、改善生态环境三大目标,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开源节流为重点,构筑与经济社会相适应的城乡供水体系、防洪保安体系、水保生态体系和信息化服务体系,加大水资源统管的力度,努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狠抓水源工程建设,加快产权制度改革,推进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突出节水,大力推广节水新技术,使有限的水资源发挥更大的效益。坚持依法治水、科教兴水、社会办水的路子,强化前期工作,深化水利改革,加强水利管理,改进工作作风,开拓进取,求实创新,以新的步伐,新的成就,开创水利工作的新局面。

“十五”陕西水利发展的目标是:全面完成正在建设的西安黑河水库、宝鸡峡加闸加坝、定边供水、三原西郊水库、洋县卡房水库和东雷抽黄干渠以下工程等6项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尽早开工建设泾河东庄水利枢纽、安康黄石滩、渭南涧峪、榆林瑶镇和李家梁水库等15项蓄调水工程,新增年供水能力15亿m3,新增灌溉面积13.3万hm2,改善灌溉面积53.3万hm2;建设重要堤防500k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5万km2;新增小水电装机100mW;水产品总产量达到8万t;进一步缓解大中城市的供水矛盾,县城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0%以上,全面解决农村饮水困难;加大11个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建设力度,继续开展“南塘、北窖、关中井”建设,发展节水灌溉面积50万hm2,使陕西的水利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编辑认证
×
尊敬的用户:

您好,目前词条编辑功能只对实名认证的专家用户开放,若您有意向进行百科词条的编辑,请先进行专家认证。提交申请后,我社工作人员会尽快安排审核,请您耐心等候!